被忽视的关键:可持续城市行为

2025-08-14 16:42:56

全球各地城市正面临一个耐人寻味的矛盾:尽管斥巨资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并制定雄心勃勃的气候政策,城市地区的碳排放仍占全球碳排放的70%,同时难以有效动员居民践行可持续理念。问题根源并非技术不足或资金短缺,而在于政策意图与社区实际行动之间长期存在的鸿沟。

仅有基础设施并不能保证可持续成果。全球城市一次次重蹈覆辙:漂亮的自行车道却少有人骑,高能效建筑能耗依旧居高不下,回收计划参与率始终低迷。缺失的并不是更新的技术,而是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际做出决策的系统性关注。


SUB为何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利器

可持续城市行为(SUB)代表着一种根本性的范式转变——将行为改变视为系统性挑战,而非单纯的个人责任。这一理念源自跨学科研究(行为经济学、环境心理学、系统思维),并确立了一个行为核心原则:可持续选择应当自然而然地萌发于精心设计的城市环境中,而不是依赖个人意志力或道德压力。

SUB顺应人类天然的决策模式。它的前提很有力量:当城市设计出一种环境,使可持续选项成为最容易、最便捷、最受社会认可的选择,人们便会在不觉得有额外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采纳它。认识到人类是追求最小阻力路径的“认知吝啬者”(cognitive misers),SUB通过将可持续性设为城市系统的“默认选项”,实现无形引导。如此一来,居民并不是刻意去践行可持续,而是在为良性选择而优化的空间中,自然而然地过着可持续的生活。


全球城市实例

阿姆斯特丹的综合策略:荷兰首都实现高水平骑行参与率,正是系统性、长期行为策略的有力例证。该市并非仅仅修建自行车道,而是历时数十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整合与文化变革,协同破除骑行障碍。措施包括交通稳静化以降低车速、限制停车以抑制汽车使用,以及面向不同年龄层的骑行文化推广,形成了互相支撑的完整体系。


新加坡的社区参与:这座“花园城市”的建设不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规划,还实施了包括城市园艺和环境教育在内的社区参与项目,让居民从被动受益者转变为城市自然的积极守护者。这一行为维度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拓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围绕环境目标培育了社会凝聚力。


麦德林的社区创新: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从全球最暴力城市之一蜕变为创新典范,展现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巨大潜力。综合城市发展计划使全市暴力事件减少逾90%,并将退化区域改造为生产性空间。其成功关键在于识别并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而非强行移植外部方案,项目设计均源于深入的社区协商过程。



城市可持续性早已不只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更是行为变革的问题。在当今争夺人才、投资和国际声誉的竞争中,那些采用“以社区为核心、以行为为引领”策略的城市,将更有能力实现21世纪城市成功所需的宜居性、韧性与繁荣。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Sustainable Urban Behaviour: the missing piece for nature-positive transformation in cities

原文链接: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5/08/sustainable-urban-behaviour-cities-ur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