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纵览 | 城市水源治理创新:从古渠活用到智慧雨城
编者按:
水,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塑造其可持续未来的关键。然而,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和城市化扩张的压力下,城市面临严峻水危机——洪涝、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退化并存,威胁城市安全、生态与居民福祉。
在此背景下,城市水源治理创新已从基础保障跃升为衡量城市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标尺。它不仅是守护供水安全的基石,更能通过系统性管理策略,提升洪旱应对韧性、修复水生态、优化水资源循环,并改善人居环境的宜居性与公平性。这紧密关联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以及气候行动的实现。
本期《创新纵览》聚焦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历届与城市水源治理相关的优秀案例,从活化古罗马水渠到构建智慧雨城;从绿色基础设施应对暴雨到深隧工程抵御洪灾。这些案例虽路径各异,却共显尊重自然和多元协作的创新思维,为构建可持续、韧性的城市未来提供关键路径。
希腊哈兰德里
以公民参与推动城市老旧水治理设施创新
(第六届广州奖获奖项目)

这一项目旨在将一个罗马时代的地下基础设施(哈德良水渠)重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中。除了提供常规的“观光”服务,项目还了赋予哈德良水渠名胜古迹、当代地标、未开发的水资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多种角色,以此展示和传递水渠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和古老的技术方法。
随着水渠改道工程的进行,该项目促进了绿色城市政策的推进和可持续水资源的管理。它通过改造四个哈兰德里社区,新创造了高质量绿色公共空间,并将仍在运行的水渠重新用于灌溉,从而取代了原先使用饮用水灌溉的方式。
该项目采用了参与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开展设计实施,使当地古迹焕发生机,给予了哈兰德里社区新的活力。此外,当地经济也通过内生的、有韧性地发展而得到增长,改变了以往依赖旅游业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避免了由此导致的城市资源压力加剧、社区意识和归属感遭到损害等问题。
了解更多:guangzhouaward.org/a/3361.html
韩国水原
智慧雨城水原市
(第五届广州奖专家推荐项目)

水原市是京畿道的首府和最大城市,拥有123万人口。该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但也造成了一系列后果:土壤板结现象加剧,绿化和集水面积减少,洪水泛滥风险提高,以及水资源短缺。为了扭转这一趋势,该市推行了“智慧雨城水原市”项目。
该项目由“雨城水原市”项目拓展和演变而来,共分为四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制定项目规划和提升公众认知。在第二、三阶段中,该市充分采纳居民意见、参考环境大数据分析结果,来规划和实施相关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各种雨水回收和再利用设施,如透水路面、雨水花园和路边洒水系统。最后一个阶段注重推进项目智能化,将雨水管理系统与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水原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管理。
该项目实施后,该市的路面雨水渗透量增加了65%,地表径流减少了49%,每年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此外,该市根据智能雨水设施及附属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提出了各种环境优化方案。例如,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并给城市降温,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了解更多:guangzhouaward.org/a/1474.html
丹麦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暴雨应对方案——防洪排涝管理系统
(第五届广州奖专家推荐项目)

哥本哈根拥有超过63万人口,是一座多雨的海滨城市。由于雨水管理设施不足,当地屡次出现污水与排水外溢的现象,这给环境和经济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启动了“哥本哈根暴雨应对方案”项目。
该项目计划于2035年前在全市完成350个的暴雨应对工程的实施。比起传统单一的灰色基础设施管道,项目主要通过地表改造的方式管理雨水,计划建造蓝色和绿色基础设施管道,以此提升当地抵御暴雨天气的能力,同时为居民打造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措辛厄广场(Tasinge Plads)作为首个示范工程点,该市将其内1000平方米的闲置柏油路改造为了绿地。根据实际地形,项目执行者在广场的湖边、山坡等区域都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为鸟类和昆虫提供了充足的生存资源,推动了广场及周围的生态系统的恢复。
由于项目中存在大量的区域改造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并契合当地居民的需求,该市开展了居民会议和听证会来广纳良策,从而打造适用于游憩的绿色空间。地面项目为城市地区增加了更多的绿色休闲区,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了解更多:guangzhouaward.org/a/1454.html
韩国富川
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
(第四届广州奖专家推荐项目)

韩国富川市以创新水治理工程实现从洪灾重灾区向气候韧性典范的转型。在2010年暴雨导致79亿韩元损失后,该市联合韩国环境部、环境工团及5千市民力量,建成韩国首条地下10米深、1.1公里长的巨型储水隧道。该工程采用盾构无爆破施工技术,可抵御每小时91毫米暴雨,2017年成功化解70毫米/小时强降雨危机,创造1382亿韩元防洪经济效益。
项目同步修复了被道路覆盖的河流,将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的再生水注入河道,使水质跃升至国家二级标准,构建出贯穿市区的生态廊道。通过盾构隧道掘进技术实现无爆破施工,结合实时洪水预测系统与双排水设计,形成科技防洪网络。富川杜勒吉道与滨水道路相连,使富川市成为市民可以享受蓝(水)+白(风)+绿(绿地)+金(土)行走的疗愈之城。
成效远超预期:河道区域夏季降温3℃,吸引19种鸟类栖息;周边房价上涨15-27%,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富川市的生态绿地仍在不断扩展,绿色空间在市中心星罗棋布,清澈的流水流动于建筑物之间,将富川从"人们想逃离的城市"转变为"人们想定居的城市"。
了解更多:guangzhouaward.org/a/897.html
印度尼西亚玛琅
河流筑堤运动:洪水风险区改造,格林顿绿色行动
(第三届广州奖入围项目)

"格林顿绿色行动"中的"河流筑堤运动"是印度尼西亚玛琅市的一项社区主导型创新实践,旨在将长期受洪水困扰的社区转型为气候韧性示范区。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布拉维爪哇大学技术协作下,项目创造性地将环保行动与社区治理结合:居民需在住宅种植树木并挖掘集水生态孔,方能办理行政手续。同时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开发出低成本集水系统与垂直花园。
实施成效显著消除了洪灾威胁,使地下水位上升2米,并通过大规模绿化使社区温度降低2摄氏度。项目同步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有机农业和家庭寄宿等产业促使社区基金从500万印尼盾增长至1亿,主要源于废弃物回收收益。其创新模式重塑了社区文化,女性参与度提升,更获得玛琅市"绿色村落大赛"认可成为全国典范。
该项目通过整合行政机制创新、资源循环利用与产学研协作,实现了环境修复、经济创收与社区赋权的三重目标,为全球气候脆弱型社区提供了可推广的本土化转型经验。
-
Sustainable Urban Behaviour: the missing piece for nature-positive transformation in cities
-
City Stories | How nature-first master planning has helped two cities create new green identities
-
In Focus | Urban Water Governance Innovation: From Reviving Ancient Aqueducts to Smart Rain Cities
-
In Focus | Urban Water Governance Innovation: From Reviving Ancient Aqueducts to Smart Rain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