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纵览 | 以绿色治理重塑城市未来
编者按: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城市治理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面对资源约束、生态退化与环境风险,越来越多城市正从传统管理向系统性生态治理转型,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
绿色城市治理不仅关乎减排与环保,更意味着以长期视角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这一治理理念强调恢复城市对自然的适应力,通过整合生态修复、循环利用、绿色基础设施与公众参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与韧性。
本期《创新纵览》精选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往届绿色治理典范案例——从埃及阿斯旺的非洲最大光伏产业园,到罗马尼亚巴亚马雷的植物修复矿区;从巴勒斯坦拉马拉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校园气候庇护所,再到荷兰布雷达的自然友好型河岸再生。
这些实践超越传统环保,将生态修复、低碳转型与社区赋能深度融合,不仅缓解环境危机,更创造了经济机遇与社会包容性,为全球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方案。
埃及阿斯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创意城市发展之道
第五届广州奖专家推荐项目

阿斯旺市是埃及阿斯旺省省会,人口超30万,为埃及通往非洲的南部门户。该市长期依赖石油发电,效率低下、耗水严重且碳排放巨大,导致环境恶化。为此,该市以“本班光伏产业园”为核心实施应对措施。
本班光伏产业园是非洲最大太阳能项目,已建成42座发电站,总产能达2100兆瓦。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00万吨,并为当地(含残疾人)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阿斯旺市现已与国际组织及企业联盟合作,持续推进太阳能电厂建设。
该项目与阿斯旺建设创意、绿色、可持续城市的目标紧密结合。例如,建立太阳能学校传授知识,鼓励学员自主研发太阳能设备。部分学员毕业后启动项目,服务于环保及旅游小镇建设。目前,一些努比亚村庄已建成生态友好型住宅,以精美手工艺品和艺术表演为特色。
了解更多:guangzhouaward.org/a/1457.html
罗马尼亚巴亚马雷市:智能后工业再生生态系统
第六届广州奖专家推荐项目

罗马尼亚巴亚马雷市通过欧盟资助的 SPIRE 项目,开创性地运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工业污染土地,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典范。
该项目针对全市 627 公顷重金属超标土地,在 5 个试点区域(含学校及社区)开展系统性修复。通过种植柳树等富集植物提取土壤重金属,已使 7 公顷污染土地恢复公共用途,显著改善城市环境健康。
项目创新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设立 SPIRE 枢纽作为社区共治实体空间,通过“生活实验室”工作坊吸引市民共商再生方案;开发 LEU 虚拟代币系统,激励市民低碳出行与循环经济行为;培育青年绿色创业,利用修复产生的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能源与创新建材,为教育机构供能并减少全市温室气体排放。
SPIRE 项目将自然为本的技术创新与社区驱动治理相结合,为全球资源型城市破解污染困局、发展循环生物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方案。
了解更多:guangzhouaward.org/a/3393.html
巴勒斯坦拉马拉:迈向绿色未来和GIS彻底改变市政服务
第六届广州奖专家推荐项目

面对水资源短缺与城市管理挑战,巴勒斯坦拉马拉市通过两项协同创新引领绿色转型。
2018年启动的污水资源化项目开创性地将城市废水转化为高品质再生水,此举每日新增1万立方米可用水源,节省60%饮用水消耗,并利用水中天然营养素替代化肥。项目还同步推动新增1150棵树木,显著扩大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了资源循环、经济节约与环境改善的三重效益。
与此同时,2014年启用的全域GIS智慧平台革新了城市治理。该平台整合碎片化空间数据,为垃圾清运、交通维护等市政服务提供精准决策支持,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强化了应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平台通过开放交互式地图增强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建立数据驱动的互信机制。为确保长效运行,该市持续投入技术升级、人员培训并建立数据管理规范。
这两项技术驱动资源循环与数据赋能治理的实践深度协同,有效应对了拉马拉在水资源、气候变化与高效管理方面的挑战,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资源匮乏地区城市提供了绿色、韧性与包容的创新路径。
了解更多:guangzhouaward.org/a/3412.html
西班牙巴塞罗那:学校适应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第六届广州奖专家推荐项目

巴塞罗那“气候庇护所”项目是其气候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跨部门计划包含 242 项措施,旨在 2030 年前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促进气候正义及公民参与,包括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体感舒适度以保护健康,特别是弱势群体。
项目核心是将公立学校改造为学生的气候庇护所,并在校外时段向市民开放,以应对热浪挑战。在试点中,11 所学校(每区一所)通过参与式设计,改造操场:引入蓝色(水上游乐区)、绿色(绿化区)和灰色(遮阳棚及新步道)区域。项目编制了汇集成熟解决方案的目录,确保其可复制性和延续性。
该项目创新性地利用现有公共设施,并通过参与式流程及配套教育项目调动学校社区参与,显著提升了气候变化意识并惠及各方,以轻松、快速、低成本的方式增强了巴塞罗那的气候适应力。
了解更多:guangzhouaward.org/a/3394.html
荷兰布雷达:绿色码头——基于自然包容性码头的城市河流更新
第五届广州奖入围项目

荷兰布雷达市“绿色码头”项目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与创新治理,重塑滨水空间应对气候挑战。面对城市化导致的生态退化与气候适应性问题,该项目运用自然包容性码头(NIQ)技术,对175米河岸及7500平方米灰色基础设施进行再生改造。通过外凸砖块、岸楞植物平台等创新技术构建垂直生态系统,优化雨水径流并设置生物庇护所,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创造动植物栖息空间。
项目开创跨领域协作模式:市政部门、高校及非政府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市民与利益相关方通过“共同设计”机制深度参与决策。这种集中参与模式建立了长效对话平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包容性解决方案。新建公共绿色空间网络连接码头与城市绿地,形成贯通自然与社区的生态廊道,使滨水区兼具气候韧性、生态功能与人文活力。
项目成效超越空间更新,为城市河流修复提供了创新治理范本。其技术方案和政策经验已纳入区域与国家城市更新指南,同步提升公众对再生性城市发展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