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 | 拉丁美洲:人本城市如何应对多维贫困并构建城市韧性

2025-04-28 09:36:02

拉丁美洲超过15%的城市人口正经历多维贫困。

图片来源:Gabriel/Unsplash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大约82%的人口居住在城区,远高于全球55%的平均水平。尽管城市无疑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但快速城市化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虽然该地区在货币贫困(monetary poverty)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2年贫困率降至26%,但贫困的性质已发生转变,呈现出以城市为主导的特征。城市贫困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66%上升至2022年的73%,这反映出贫困地理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贫困不再局限于收入不足,其核心在于多种劣势的重叠交织。多维贫困的概念恰恰反映了这一现实:有些家庭即使有收入,却依然无法获得适足的住房、教育、医疗保健和基本服务。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CLAC)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最新研究表明,拉丁美洲有超过15%的城市人口处于多维贫困状态。虽然这一比率仍低于农村地区,但由于该地区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受影响的人数依然相当可观。这其中既包括生活在缺乏安全用水和卫生设施的非正规住区的家庭,也包括那些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的社区,还包括教育和经济收入有限的社区。

最新数据进一步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峻程度:在拉丁美洲的极端贫困人口中,有59%集中在巴西、委内瑞拉和墨西哥这三个国家。这一贫困集中现象,已导致超过5200万人日均生活费不足3.65美元。采取紧急、精准且综合的行动已刻不容缓。


城市不平等与气候脆弱性的双重挑战


城市快速扩张,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促使贫困状况进一步固化。许多城市的扩张速度超出了政府的规划与管理能力,导致环境风险高发区域出现大规模非正规住房。分布于山坡、洪泛区及城乡结合部的聚居点,普遍缺乏抵御极端天气的基础设施。气候灾害之下,贫困群体往往受害最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住房条件差,且缺乏灾后恢复的资源。

气候变化也加剧了原有的不平等现象。干旱、风暴或土地退化导致农村人口流离失所,其中许多人涌入城市,定居在本已不堪重负的非正规住区。这不仅加剧了公共服务压力,更深化了社会排斥,形成了贫困循环。城市女性群体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在该地区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是以女性为户主,这一比例为全球最高。这些家庭往往面临更多挑战,例如非正规就业、繁重的家庭照护负担以及社会保障不足等。而在气候灾害发生后,由于出行受限、资源匮乏和缺乏安全住所等因素,女性和女童面临的风险也更高。


化脆弱为机遇:打造可持续与包容性城市


尽管挑战复杂艰巨,但该区域的城市同样也是创新之地。大量案例表明,在提升城市韧性的同时,减少多维贫困是可行的。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其推行的社会城市化(social urbanization)战略帮助改善了城市中一些最脆弱的区域。通过投资公共交通、图书馆、绿地和文化中心等包容性基础设施,不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也显著降低了暴力发生率。同样,在库里提巴、波哥大和墨西哥城等城市,可持续出行方案的实施为居民拓展了经济来源,缩短了通勤时间,改善了空气质量,尤其惠及了低收入群体。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正日益得到采用,以缓解气候风险。在利马和波哥大等城市开展的植树造林、建设城市森林、恢复湿地等行动,有助于调节气温、防治洪水,并营造出能够增进居民福祉的公共空间。在厄瓜多尔的基多,城市实验室(urban laboratories)的推行则吸引了社区、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协力设计城市改造方案。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不仅能推动低成本、高效益方案落地,还能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

这些实践证明在知识共享与战略合作的支持下,本地各方的协作能够推动实质性的变革。城市韧性建设与社会包容发展,不仅依赖于大规模投资,更有赖于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提升,以及将人本理念置于政策决策的意志。


共护尊严,共筑韧性


应对城市贫困、不平等与气候脆弱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综合且长期的应对措施。城市规划与管理必须以公平、环境可持续性和风险降低为核心。这包括规范土地使用,避免在高风险区域开发,同时在安全、便捷、适宜人类发展的区域,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住房和基本服务。

包容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尤为重要。经济适用且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节能住房、有韧性的供水和卫生网络,以及能够促进安全和社交互动的公共空间,都能带来深远的变化。与此同时,也需要强大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来帮助社区抵御风险冲击。实践证明,诸如早期预警系统、备灾培训以及社区主导的适应策略等措施,对于降低脆弱性至关重要。

为推动这些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需要创新的机制,包括提升地方财政收入、激励绿色投资,以及获取多元融资工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政策应与社会和环境目标保持一致,避免碎片化或孤立式的做法。同时,还必须优先推动性别响应型规划、数据驱动的决策,以及包容性的治理过程。

最后,必须认识到人类行为和集体意识的重要作用。真正的变革不仅仅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当社区践行更加可持续的行为、加强社会凝聚力,并积极参与塑造自身的城市环境时,便能助力打造更加有韧性且更具公平性的城市。

城市贫困具有多面性,相关的讨论不能仅仅局限于指标层面。它关乎尊严、机遇,以及在有利于健康、安全和福祉的环境中安居乐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重塑这一地区,我们迎来了一个契机,可以将城市重新构想为包容性、低碳发展的驱动引擎。要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关键在于将这场讨论推广到更广阔的平台,促进跨区域、跨学科的合作,并将人置于城市转型的核心位置。将人置于这场转型的核心,不仅是一项道义责任,更是通往更公平、可持续和繁荣城市未来的一条路径。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官网 How human-centred cities address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build urban resilience in Latin America

原文链接: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5/04/how-human-centred-cities-address-multidimensional-poverty-and-build-urban-resilience-in-latin-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