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工程师论坛:“创新大脑”对接“科技工匠”
广州正从贸易中心变身创新沃土,科技创新顶尖思想和前沿信息也不断汇聚于此。在6日下午召开的国际工程师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以色列、乌克兰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工程师共聚广州,深入探讨工匠精神与创新之道。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世界大都市协会、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新华网广东分公司承办。这是一次“创新大脑”与“科技工匠”的对接,旨在推动全球创新链条紧密合作,构建充满活力的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创新引领中国制造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科学家、学者、研究者、工程师之间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和创新,他们把创新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他们的专利被世界认可,从而鼓励着更多的人们去参与创新性工作。”香港工程师学会认证委员会主席黄耀新说。
他认为,即使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创新技术的应用也能明显起到融合的作用。“不同的学科,原来是各自为战,现在越来越多地走在一起。工程科学领域在创新引领下正在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
德国工业4.0专家乌尔里希·森德勒为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大力点赞。他说,如今的中国可以说是工业界制造强国,全球有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而现在中国的目标是要从数量强国转向质量强国。他举例说,比如中国的高铁发展就非常快。“很多德国人都认为,如果想知道高铁的未来怎么样,要到中国来看,而不是到德国去。”
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兼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院长弗拉基米尔·郭瑞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如何通过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焊接工匠和人才的经验,以及等离子切割、闪光对焊接、激光等离子焊接、超音速等离子喷涂等焊接领域前沿技术。
——“工匠精神”造就强大工业
广汽研究院副院长范家春在论坛上回顾总结了广汽集团10年自主创新的经验。从10年前,在面对同行起步晚、能否搞好自主汽车的质疑声中艰难创业,到今天在全国各行业约11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位居前10,范家春说,无论“传祺速度”,还是“传祺品质”,其实背后是孕育传祺生命的“传祺技术”,也就是广汽对“技术工匠精神”执着坚守的发展历程。
数据显示,广汽传祺已连续五年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0%,今年1至10月,销量突破29.6万辆,同比增长126%。同时,广汽传祺连续四年获得J.D.Power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中国品牌第1名,取得中国品牌历史性突破。
与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通常涵义不同,范家春认为“技术工匠精神”还包含三个维度的特殊属性。一是要坚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核心技术上牢牢掌握主导权;二是要坚持开放合作、务实进取,在消化吸收中实现幂次创新;三是要坚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自我挑战中不断超越。
谈到“工匠精神”的培养,乌尔里希·森德勒说,德国有很多有熟练技能工人,是因为职业教育非常强大。另外,工作后在企业内部接受持续的在职培训也很重要。
他说,在公司里进行培训,短期就可以完成,而且改变起来比较容易。这种培训的体系尽管人们提的并不多,但其实是德国的工业体系如此强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广州创新:既要看到远方,又要脚踏实地
当前,广州正着力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科技创新辐射力持续发酵。统计显示,广州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87家,众创空间99家,孵化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全市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马正勇强调,广州的创新,既要看到远方,又要脚踏实地。“我们要特别快地去创新,及时捕捉创新机会,同时又要坚持广东2000多年来沉淀下来的务实精神,从每一个细节下工夫,把创新落到实处,而不是追求时髦。”
人才是创新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下的广州对科技人才可谓求贤若渴。马正勇表示,在创新链条中,人才始终处在优先位置。广州将提供非常肥沃的土壤,助有志者实现创业梦想。
据介绍,去年广州市就率先出台了含金量较高、国内领先的“1+9”科技创新系列政策,涵盖企业创新主体、创新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创新平台服务能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等方面。今年,广州又进一步出台了“1+4”人才系列政策,提出在今后5年内安排市财政经费35亿元,支持3500名产业领军人才在广州创新创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精细化工、重大装备与机器人等市重点产业领域。
此次论坛上,马正勇还代表广州市科创委发布了两项决定。一是建立广州市工程师协会,汇聚各类企事业单位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二是设立“广州未来产业关键技术”专题,广开言路,面向全世界征集产业技术领域的意见建议,助力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
(来源:新华网广州12月6日电(高立、朱家林))
-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 Revitalizing Villages in the Cities While Retaining Their “Patch” Functions
- City Stories | Unley, Australia: Cohousing for aging well – Designing for aging in place
- In Focus| 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Building an Accessible World Together
-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 Digital Twin: Qingdao’s AI Governance Powered by 3D Real Sc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