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 | 荷兰布雷达:绿色码头——基于自然包容性码头的城市河流更新
编者按
2022年12月12日,《第五届广州奖入围城市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2022年国际城市创新领导力研讨会暨广州奖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布。报告对15个城市创新优秀案例中的主角和利益攸关方进行了专访调研,并评估了这些城市创新案例的系统性影响和全球范围内的借鉴意义。
城市一直都是创新的策源地,报告中所调研的15个第五届广州奖入围城市,也将为全球城市的寻求新的解决方式提供指引参照。本专题将精选报告中的优秀城市创新案例,与读者分享城市治理创新的知识经验。
40年来,荷兰布雷达市六六民主党(D66)议员在每次议会会议结束时都会说一句同样的话:“我们认为港口和新马克河必须重新开放。”
他所提到的港口和河流位于马克河和阿河的汇流处,布雷达也因此得名,在荷兰语中意为“宽阔的阿河”。新马克河及其港口曾经是布雷达钢铁工业的命脉,但随着二战后汽车产业的出现,城市发展的重心发生了改变。在20世纪50年代,城市领导人决定在原来的港口上铺路,并将河流改道,修建人工运河。1966年,布雷达成为欧洲第一个使用地下停车场的城市。
由于D66议员不断重复这一观点,后来这一观点逐渐成为了普遍共识。市政府新马克河日光化项目负责人罗尔·基尔(Roel Kiel)说:“在上世纪末,人们意识到他们在交通规划上有所失误。他们并不希望汽车出现在城市中心。”
2007年,坚持不懈的D66议员们终于如愿以偿。荷兰军方撤离了在港口沿线铺砌的一处设施,市政府也采取措施纠正了他们近60年来的错误。新马克河得以重见天日,自由地在布雷达的中心流淌。
基尔说:“对我们的城市来说,这件事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不会每天都像这样创造出一条新的河流。”十年来, 布雷达的市民终于可以再次在新马克河的河畔漫步,市中心沿河的新住宅、酒店、咖啡馆和餐馆都蓬勃发展起来。小船可以停靠在港口,当地人可以在人造海滩上玩站立式冲浪板。街头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减少了贩毒和市中心的暴力事件。
基尔说:“整个市中心的西侧又恢复了生机。”
但是,重新开放新马克河并不足以满足布雷达市民的需求,他们强烈要求市政当局为城市增加更多的自然景观。新马克河道两旁都是石头码头,没有一株植物。39岁的多媒体设计师斯特夫·格德哈特(Stef Goedhart)就是批评者之一,他住在离河边几步之遥的地方。他说:“市中心是夏天城里最热的地方,也是荷兰最热的地方之一。布雷达的城市绿化相当好,但也有很多石头,这就更需要打造绿化区。”
市政厅清楚地了解到市民对更多绿化的诉求。基尔说:“因为人们批评这座城市石头太多,我们设计师的想法也随之改变了。我们开始募集资金,寻找设计合作伙伴来帮助我们进行更加环保、更能适应气候变化、更具生物多样性的设计。”
因此,2018年,在布雷达空间规划部的支持下,“布雷达绿色码头”(Green Quays Breda)项目应运而生。市政机构与荷兰领先的技术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建立了合作关系,设计了可以让植被沿石墙垂直生长的码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最终提出了一个设计方案,即在墙面上分层铺设板桩、混凝土和石头,而石头和混凝土之间的基质,可以滋养植物和种子。
“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不仅仅关注水,还把临水的墙壁视为潜在的新型垂直生态系统,”荷兰建筑评论家特雷西·梅茨(Tracy Metz) 说,“和堤坝一样,典型的城市码头都是用砖砌成的硬质景观,传统的做法是让它们远离植被,以避免植物根系破坏堤坝内部和码头的结构完整性。”随着荷兰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水利基础设施不断被淘汰, 梅茨相信布雷达的创新在未来可以广泛应用于整个低地国家的公共工程。
这一设计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沿河安装了12块面板,为期一年,以观察它们在培育植物生命和保持结构完整性方面的表现。2021年5月,测试大约完成了一半。这12块板子总共花费了20万欧元。布雷达的目标是将河道两岸的长度扩展到175米, 计划耗资250万欧元。项目总成本预计为3500万欧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由欧盟和地方政府拨款资助。
梅茨对这种潜在的高成本表示质疑。“当然了,这是一种创新,实验总是昂贵的。但我还是不禁会想,这些绿色码头的生态效益是否值得如此大的花费,”她说,“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还能用这一大笔资金投资什么其他的项目来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项目的成效远远大于成本。“虽然现在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我还是很高兴能看着这一项目不断发展,”格德哈特说, “有了新的绿墙,一些野生动物就会回来,新的绿色码头还可以给这个地区降降温。”
- Lessons from Ecuador: How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raise crucial finance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 Revitalizing Villages in the Cities While Retaining Their “Patch” Functions
- City Stories | Unley, Australia: Cohousing for aging well – Designing for aging in place
- City Stories | Unley, Australia: Cohousing for aging well – Designing for aging in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