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奖十年耕耘 重磅发布《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系列研究成果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城市发展经历重大考验。疫情让全球重新思考城市治理方式。城市创新亟需明确其内涵,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亟需更多借鉴和指引。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简称“广州奖”)在行动。广州奖办公室与全球众多知名机构、权威专家合作,在四届广州奖近十年国际办奖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第五届广州奖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及《全球城市创新评价体系中期报告》系列成果,并向全球隆重发布。
8月24日,广州奖全球城市创新研究系列报告发布会暨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讨会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形式举行。中外城市治理和城市创新领域专家和媒体代表出席会议。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世界城地组织秘书长艾米莉亚·塞兹(Emilia Saiz)、世界大都市协会秘书长奥塔维·德拉瓦尔加(Octavi de la Varga)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系列报告发布会现场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系列报告
“透过系列报告,我们希望证明全球城市和地方政府有勇气也有能力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在致辞中提到,“广州将不断提升广州奖的全球影响力,促进全球城市交流与合作,汇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智慧,为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广州贡献。”
世界城地组织秘书长艾米莉亚·塞兹和世界大都市协会秘书长奥塔维·德拉瓦尔加对广州和广州奖所做的扎实工作致以感谢。艾米莉亚·塞兹表示,广州奖不仅为全球城市和各地政府提供创新激励机制,也为全球城市进行经验和知识的分享提供了平台,这样的做法值得大家推广。
奥塔维·德拉瓦尔加指出,疫情影响下,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子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广州奖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城市创新发展的经验提供契机,它是面向全球所有人的,在探讨全球城市治理和创新趋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大都市协会秘书长奥塔维·德拉瓦尔加线上致辞
发布会上,广州奖国际顾问、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执行主任游建华介绍了城市创新系列研究背景。“广州奖不仅是一个奖项,背后代表的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理念。”他提到,广州奖的知识体系就像一个金字塔,塔尖是实实在在的奖项,而支撑奖项的是城市创新专家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在过去差不多十年里,我们做了一系列工作,在合作伙伴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下,开始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化的研究项目。而今天发布的系列报告是广州奖整个研究体系运作的成果。”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研究所联合主任尤金妮·伯奇(Eugenie L. Birch)曾从事美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她是《全球城市创新评估体系中期报告》课题组灵魂人物,对于城市创新评估体系的建立,她表示,“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厘清城市创新的概念,她提到用以指导城市创新活动的原则,以及由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炼而来的全球城市目标,并最后将原则、目标和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到一起,制作出城市创新评估表,用以评估城市创新生态的稳健性。
尤金妮·伯奇表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创新,希望通过广州奖激励更多的城市参与创新活动,通过共享知识与经验实现城市创新的复制与推广。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研究所联合主任尤金妮·伯奇线上致辞
随后,来自全球各地的联合作者与城市创新领域专家对系列报告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其中,联合国人居署对外关系、战略、知识和创新司战略监测和报告主管阿萨·琼森(Asa Jonsson)认为广州奖的工作与人居署的工作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阿萨·琼森表示,广州奖的评选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映射与对接,能够在实际层面激励地方政府采取城市创新举措,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地。未来联合国人居署将继续与广州奖展开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并将广州奖内容纳入更广泛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创新的议程当中。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总编辑邓红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严重影响,但也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变带来重要契机,绿色、低碳、韧性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主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有赖于科技手段的创新,发展理念的更新,也有赖于城市治理的创新、国际治理合作的深化。而此次广州奖发布的系列报告和即将展开的主题研究,正是希望通过加强对科技创新、城市创新、国际创新合作的探讨来助力于地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系列报告是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指南
本次发布的系列报告是广州奖加强应用价值挖掘的成果,标志着广州奖所汇聚的知识、实践和案例等宝贵资源转化为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行动指南。
《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以下简称为《创新趋势报告》)是对广州奖2012年创设以来积累的1000多个创新案例的系统性总结回顾。《创新趋势报告》指出,参与性地方治理机制和市民参与至关重要,预计未来更多与数据管理相关的创新和人工智能将主导城市创新,但“数字鸿沟”也可能会成为城市创新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报告指出,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不平等现象和失业率将会扩大,城市社区亟需建立韧性,实施促进弱势群体公平和包容的政策。《创新趋势报告》在涉及中国的部分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广州奖作用,借鉴全球城市发展创新经验,扎实推动融合创新发展。
《全球城市创新评估体系中期报告》(以下简称《评估体系报告》)对城市创新进行了新的定义,开创性地建立新的城市创新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城市创新评估工具,帮助利益攸关方洞察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健性。
《第五届广州奖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在今年7月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问题高级别政治论坛上首次亮相,此次正式发布中文译本。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将持续数十年,应重塑社会、思维和行动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但与之相比,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影响更为深远,“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系统缺乏稳定性,这或许是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会议现场,围绕地方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专家从建设清凉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智慧城市等角度探讨了新发展理念下,城市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创新路径。
专家齐聚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讨会
在第三届广州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运营联盟理事长、华晟科技董事长林竹看来,创新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工作体验。
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视。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王清表示,城市发展进程中,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同时,还需要兼顾环境保护的使命,科技将有效助力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科技的有效运用可以让城市变得更加具有温度。”
对此,招商蛇口原首席绿色低碳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设计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建新建议,未来,城市建筑物应逐步建立碳排放监测数据体系,同时,利用互联网、AI、大数据及云计算建立室内环境检测平台,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真正实现量化。
结合广州的城市规划实践,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表示,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共通世界语言,对于像广州这些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城市来说,创新协同机制的建设尤为关键。“创新概念和资源很多,这时候更需要创新决策实施协调机制保证劲往一处使。”
针对中国城市如何通过创新推进可持续发展,广州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姚宜认为,“城市实际上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创新是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支撑。未来,注重高质量、高效益的创新活动应该是中国城市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系主任曾令发分享了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经验。“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兴衰。”他相信,“未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包容、安全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办奖近十年来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系列报告是广州奖创设近十年来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过去四届评奖过程中大量案例积累、海外实地调研、国际交流、城市创新领导力培训等工作成效的集中反映。近年来广州奖日益重视与国际接轨,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评奖标准,广州奖案例被纳入联合国人居署数据库,进一步促进了广州奖的创新研究。此次研究报告发布是广州奖推动全球城市创新知识共享的过程,展示了广州奖引导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创新的决心和愿景。
广州奖全球城市创新研究系列报告
广州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詹德村认为,报告在疫情背景下完成,显得格外有意义,“不论是经验交流,还是治理合作,不论是地方民生,还是全球议程,战胜疫情、实现宏伟目标需要大家携手共进、大胆实践。这正是广州奖推动城市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的价值所在,也是广州奖所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在。”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由国际机构、专家组成的广州奖城市创新全球伙伴网络。《创新趋势报告》汇集了美国林肯土地研究所、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李光耀创新城市中心、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南非城市网络等专业机构专家的智慧。《评估体系报告》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研究所团队起草,更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居署、宜可城、世界资源研究所等机构的十多名代表和专家参与报告的审阅、磋商。
- City Stories | Unley, Australia: Cohousing for aging well – Designing for aging in place
- In Focus| 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Building an Accessible World Together
-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 Digital Twin: Qingdao’s AI Governance Powered by 3D Real Scene
- In Focus|Explor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in Urban Sanitation Fac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