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汉

2018-11-05 00:00:00

城市废弃垃圾场的“重生”——生态修复弥合社会鸿沟


城市基本信息

  • 人口:1,089,000

  • 人口增长率(%):0.39

  • 面积(平方公里):8,569.00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78,687.00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18,020.00

  • 主要收入来源:工业(钢铁、汽车制造、光电子信息等)、贸易、高新技术产业

 

摘要

废弃金口垃圾场,曾为武汉单体最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清末所筑 “张公堤”功能渐失,形成30公里“灰带”,变成城市建设 “障碍堤”。

213公顷的一项城市修复工程,转圜事情:借助国际园林博览会建设,垃圾场转身这座长江超级城市最富文化魅力的生态地标。“张公堤”变身城市森林公园,彩衫“骑士”,飞车其上。

修复,改变周边14社区近10万居民、邻近圈程30万居民生活,弥合“污染鸿沟”所带来生态、经济双重贫富差距。

修复,引发百万计市民,以不同形式,表达生态诉求,扭转城市 “生态欠债不还”的开发方向。

这次修复,曾获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C40奖、2015年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案例奖、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背景

中央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武汉市政府向市民承诺一项计划:逐步完成废弃垃圾场生态修复。

 

起源

本项目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西北方位的城郊结合部、市区生态环境最为薄弱的区域、全市最大垃圾山所在地。

垃圾围城,在武汉首先围了张公堤——这道清朝末年为防水患而建的堤,功能渐失,沦为半废弃状态,遇风起土形成“灰带”,但依法尚不能拆除。此堤改造问题让武汉多届政府头疼。武汉,全球唯一“三城之都”(武昌、汉口、汉阳)。新世纪,三城之一汉口的扩展,受到数十公里张公堤严重阻碍。

1989年,张公堤上建起金口垃圾场,占地45公顷,2005年因周边居民强烈反对提前关闭。但废弃后,垃圾场对环境负效应并未消除,垃圾堆积成山,可装下60个足球场,垃圾量超过500万立方。渗漏液流出地表,形成黒稠油腻的湖塘,散发恶臭,蚊蝇成堆、鼠患成灾,周边居民门窗紧闭。垃圾场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持续污染空气、土壤、地下水。

随着城市发展,原来的城市边缘地段变为城中,垃圾场和张公堤周边住宅渐渐增多,但由于污染滋扰,商业、教育、医疗配套设施等迟迟不能到位,因之居民多为冲着低廉房价而来的低收入人群。一个废弃垃圾场、一道废弃堤坝,形成“污染鸿沟”:生态、经济发展双重贫富差距。据硚口、江汉、东西湖三个城区政府调查,受影响范围:垃圾场周边14个社区近10万居民;邻近圈程30余万居民。

金口垃圾场废弃十年,监管真空。期间,仍有垃圾无序倾倒此地,垃圾山越堆越高。武汉市想解决张公堤问题,历时二十余载。

因而,这次修复是武汉市一次战略性尝试,主要目标在于:探索如此积重难返、如此大体量、长时间段遗留生态顽疾,能否完美修复,以示范于本市及其它城市类似工作。

本项目尝试以众筹+共建模式,撬动政府、社会各界、专家、民众等最大力量,共同来处理这一大规模环境挑战。主张“让生态当总设计师”,发起一次生态引领的城市治理创新与变革,以期更好达成城市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括:

1、    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减少城市对环境造成的人均不利影响,保障城市整体生态安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清洁空气、饮水和环境卫生。

2、    弥合“污染鸿沟”,缓解因环境污染所造成城市内部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因之而来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

3、    树立城市开发的“生态引领”新模式,促进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工业化、产业化创新发展和城市文化接续,建设更安全更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居。

政府方:国家住建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等,负责统筹、指挥与各项协调推进;

项目建设单位: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

参建方:82个国内城市、12个国家相关工程设计及其它相关人员

技术方:清华大学,提供专有好氧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垃圾治理

资金来源与保障:项目总投资47.5亿,采用政府投资25%与业主单位(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融资75%相结合方式。业主单位与国家开发银行等进行项目融资合作,保障了主要建设资金来源。同时,其它参建城市共投资4亿元。项目所涉及三个行政区东西湖区、硚口区、江汉区投入数亿用于征迁土地、提升周边配套等。

技术资源:国内外参与方所带来顶尖和创新技术,如建筑和景观设计,共有3位获得建筑普利策奖建筑大师、1位欧洲生态建筑大师、4位景观设计大师,哈佛大学景观系主任及各大洲高校师生,以及一大批国内外著名设计师、设计团队参与其中;4D体验区布景、特效制作由《阿凡达》视觉总监Chuck Comisky携专业团队操刀;成立由全国规划、建筑、景观、植物、岩土工程、垃圾处理、弱电智能化、旅游策划、商业策划、文学、书画、雕塑、项目管理等十余个领域的院士、学者和知名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作为本项目技术和智力支撑。

管理资源: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支施工队伍、涉及100多种大大小小工程类别,交叉、跨域建设,管理难度较大。政府牵头成立工作指挥部,同时开展劳动竞赛,统一有序管理。

 

创新

本实践为渐进和革新混合式创新:

1、    尝试以生态修复手法弥合“污染鸿沟”,以自然生态改造社会生态,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及伴随而生的不平等现象。环境污染之地,同时也是民生问题、城市病集中之地。污染带来的滋扰致使周边地区在城市整体发展中处于不平衡不充分地域,居民生活质量长期偏低。本项目从生态修复入手,提升周边人居和改善社会民生,以及由一点(金口垃圾场治理)、一带(张公堤灰带变绿带)突破,撬动整个汉口北部生态和经济发展。

2、垃圾填埋场好氧修复工程,本例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运用,此前在国内外多为规模较小试验性动作。利用建筑废渣土160万立方多重覆土构筑景观山,引周边湖水在山下建成景观湖,山光水色,高颜值模拟自然。山体之腹,设置垃圾好氧修复系统。毒气毒水,化为无害之物,国际达标。

3、    建造国内最大生态织补桥(220米长),桥上为廊式花园,桥下通车。以此织补南北割裂之武汉市六大绿楔之一的府河绿楔,且将这一远郊绿楔引入中心城区。

4、    主导生态修复的园林+社会人文模式。较之常规垃圾场修复动作,本项目尤为重视文化元素的植入与接续。比如“张之洞”——张公堤的修筑者、武汉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奠基者,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符号,在本项目中得到充分展示;比如建设汉口里历史文化商业街,复原开埠到民国老汉口城市记忆;建成中国首座以流域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长江文明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全球大河论坛;2018年7月18日,与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合作,获赠1400多件动物标本,建成贝林大河生命馆,展示十条世界大河文明风采,深受市民及游客欢迎。修复不是结束,是新起点。修复后,园博园区尝试了灯会庙会、音乐节、城市乐跑等一系列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百万市民参与。

5、    开展“国际筹”“跨界筹”“民间筹”众筹工作,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团队、50多位享誉国内外的专家,以及成千上万普通民众参与,收获上千套各型设计方案、近万条建议,采纳和实施率达50%以上。其中如邀请了近百名民间收藏家,无偿展出市场价值近100亿元的近万件藏品和展品,在展会期间最有效率的建成由26个民间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小镇,一展民间收藏风采;如园中楹联征集,一个月内收到全国共计32个省、市和地区700余人投稿作品4000余幅,作者有工人、农民、商人、军人、农民工、中小学生、大学教授、楹联名家和爱好者等。

6、    劳动竞赛贯穿这次修复工程全过程、全领域,本项目为继“三峡工程”后湖北第二个省级“建功立业示范劳动竞赛”,产生了数十计技术与管理创新成果,活动溢出经济效益逾亿元人民币。

部分创新为原创,如生态修复的园林+社会人文模式,如众筹模式。

部分为启发和借鉴之混合,比如以生态手法来弥合“污染鸿沟”的做法、垃圾场生态治理模式、生态织补桥。

部分为承袭传统后创新,比如劳动竞赛。

作为一种经验,甚至说“无形标准”,指导、复制于武汉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涉及日后数十种大型工程。

武汉青山区戴家湖曾经因为城市粉煤灰堆积与清除,由湖泊变渣山,又由渣山变湖泊公园,惠及十万市民,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武昌区北洋桥垃圾场,2017年启动改造,复制金口垃圾场的治理方式。

这一工程涉及垃圾治理、污水明渠改造、棚户区拆迁、城中村改造、地铁、城铁等综合复杂事项,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和难题,其中垃圾无害化处理、棚户区拆迁及城中村改造,为两大世界共通难题。

技术问题,通过借智借脑共同破解。比如先后邀请孟兆祯、尹伟伦、曲久辉诸院士来汉,把脉、建言园林景观、垃圾处理、水生态、海绵园区各项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最终和清华大学技术团队合作,采取“好氧技术与封场治理相结合”办法,将需要30年自然降解的垃圾两年多即治理达标。

民心民意和周边居民利益相关,是本次修复最重视的部分。项目处在典型的“三不管”区域,常年遗存拆迁纠纷、地权纠纷、配套缺失、治安难题等。土地权属涉及江汉、硚口、东西湖三个区20多个单位,包括近20万平方米需要拆除违建构筑物。周边人群构成也较杂:垃圾场上需要拆迁的棚户区4.63万平方米,住着历史遗留的下乡返城人员、小作坊工人、以捡拾垃圾为生的人等上千人,这部分多为城市边缘人群;垃圾场周边城中村分布14社区、23小区,总计占地3445.79亩、居住92119人,因垃圾场污染,张公堤阻碍影响,房价偏低,居民也大多属偏低收入人群。这部分多为廉租房、还建房群体。也有知名开发商建设的楼盘,比如武汉万科四季花城,典型的长者社区,很多人当时是冲着门前金银湖环境优美购买的养老房,结果从交房日起就为金口垃圾场关停及修复维权不止。

棚户区拆迁采取有偿安置方式,主要有保障房安置和货币补偿两种形式。部分拆迁户就近安置,搬进园博园周边新楼、在周边就业,有人形容“一步解决安居乐业”。

更大范围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专门成立“我的园博我的家”工作专班,动员各城区、社区展开“生态修复进万家”活动,让居民、市民成为该项实践主体参与者。专班由数以百计的市、区、街政务人员、以及社区干部、居民意见领袖组成,开展理念宣讲、投诉处理、意见收集、社区环境整治及绿化提升、周边环境包括道路综合整治、配套工程建设投入等工作。每月不定期到各区、街道、社区、小区进行检查,采取看现场、查阅资料、随机抽查社区居民等方式。月度考评中,居民代表测评占据重要一环。

借由此专班,这一修复工程的各种建设计划与居民见面,听取意见,吸纳民意、民智,且以民智化民怨,民意促民生。最终,成千居民成为志愿者、市民园长等,维权者、投诉者、反对者成了建设者、拥护者,民意支持率达95%,

 

成效

1、    生态回归,鸟回归、人回归。垃圾腐朽之域,转身世界级生态示范游园。绿水青山回归,丹顶鹤、黑天鹅,栖息于园中。世界濒危鸟类青头潜鸭,现身附近府河湿地。大批离开的居民又重返家园,年近70的宗敢云,居于此地多年,因环境恶劣子女不愿“常回家看看”,她一度患上忧郁症。修复后,儿孙们回来了,还搬到附近居住。宗敢云通过社区竞选,成为园博志愿园长,和老伴一起当起了家园守护者。

2、    弥合“污染鸿沟”,提升周边14社区近10万人生态、经济及社会收益,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平等现象。据调查,先前因垃圾场污染,张公堤阻碍影响,周边新兴住宅区价格偏低,居民大多属于低收入人群,这次修复,带来他们的房产增值,生活环境超中心城区,廉租房、还建房变成了“堤景房”“景观住宅”,由此缓解了“贫富差距”,缓解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启发了公共设施投入解决社会问题新路径。宗敢云家两代人很能说明这条“鸿沟”,因为环境和社会感知,“贫富差距”造成两代人隔阂,作为中产的儿女对父母所居住地避而远之。修复后,子女到附近买房,既是种回归,也是该区域无论房价指示还是社会评价达到他们“心目中的中产标准”的一个标志,直观显示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和社会认同大幅提升,鸿沟自然得到弥合。

本项目撬动周边14社区近10万人生态、经济及社会受益主要体现为:

1)较为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垃圾之毒”,生活环境改天换地。修复后,项目所涉及江汉、硚口、东西湖三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1.2平方米,约占三区此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20%。其中硚口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3.1平方米,占硚口区此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58%。

2)此前该地域公共游乐及文化设施相对缺失,园博园建成后,周边居民实现在家门口逛公园、在家门口逛博物馆(长江文明馆、贝林大河生命馆一起组成武汉首家自然博物馆)。

3)作为园博周边配套工程,新、改建周边19条道路;新建2个公交首末站,20多条公交线路、两条地铁线通到家门口,方便周边居民出行;增设3个移动式公厕及新增400个果皮箱;将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一条长约1.27km市政排污渠由明改暗,消除渠道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施变电站建设工程,保障周边居民的用电需求;新、补栽各类乔、灌木2.8万余株,新、补建绿化带及街头小游园183000平方米;两所学校建成招生......这一系列改造提升动作,使周边社区环境和配套大幅提档升级,面貌焕然一新。

4)环境和公共配套的提升,带来了商机,带来了房产增值,带来了就业。园博兴建之前,周边房价长期低于其他区域同地段市值,修复完成后从2015年起逐年上升,跟上市场步伐。紫润明园和华生城市广场此前商铺几乎荒着,园博园建成后,各类商超、小吃店、洗衣洗车等商家入驻,现已成为热热闹闹很有生活气息的居民区。居民丁红兰逢人便说:“小区门前多了很多餐厅,新开了超市、药房,一度失业的儿媳在药房找到一份工作。我们的住房,从先前20万的市价,涨到80多万。”园博园建设和运营所需要的绿化、保洁、保安、电瓶车司机等,很多岗位提供给周边居民。园博辐射效益所创造的岗位,成千上万。

5)居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幅提升,从城市、市民避之不及的穷山恶水之地到开门迎客开心领着亲朋好友游园。“我的园博我的家”向社区赠花14万盆,又组织园艺师辅导居民种花、养草、植树,开展最美阳台、花园家庭等建设。很多人做起了志愿者,参加城市公益建设,他们觉得“自己越来越像真正的这个城市的主人”。

3、    以此修复为契机,“一园多点、一点全域”,对武汉城市生态格局、区域均衡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金口垃圾场的修复和张公堤灰带变绿带,解决了困扰武汉数十年之久的生态顽疾,对保障整个汉口北部数百万居民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也为汉口北扩消除障碍。

2)以张公堤为线,一线串珠,一带十园,加之以生态织补缝合城市三环线南北区域及被割裂的府河绿楔,形成全线长50.5公里、平均宽3.1公里、总面积170多平方公里的带状生态板块,实现主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空间隔离、生态互通。城市朝着适度规模的方向发展,抑制城市简单“摊大饼”做法。

3)均匀城市绿量分布。比如修复后园区所在三区之一硚口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3.1平方米,纠正着武汉园林、硚口长期摆尾的不平衡。本项目整体带动武汉市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0.2平方米,占修复前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2%。

4)生态修复“园林+社会人文模式”在东湖绿道、戴家湖公园等工程应用;园博园作为武汉市海绵城市首批试点之一,渗、滞、蓄、净、用、排、引等海绵实践经验,已在全市推广;建成30平方公里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灰带”变“绿带”;修复全市60多个破损山体等,立体式、全方位提高全市生态人居环境。

5)“先还生态旧债、不欠生态新债”“让生态当总设计师”成为一种城市开发模式,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提供示范样本。

在评估项目的成效时,使用了以下标准:

1、垃圾治理效果,好氧修复区域垃圾中的有机质含量、填埋气体甲烷浓度、堆体沉降等技术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中度利用要求。大气质量、恶臭指标、渗沥液和填埋气体处理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评估方式:第三方专业机构监测数据。

2、生态价值溢出,据生态专家保守推测:武汉园博园每年释放的生态价值达数亿元,且每年以8%到10%的速度递增。每年可分别吸收烟尘、释放氧气数10万吨。这一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60%,修复后对降低温室效应贡献率提升20倍。评估方式:专家依据相应数值公式推算;

3、经济及社会价值溢出:周边楼盘增值数据;园博园游客数量统计;周边居民回迁率统计;官方、媒体及其它机构通过问卷、访谈等所进行民意调查。

4、对城市治理影响评估:复制或借鉴本修复相关经验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开展。

为了促进项目的实施,使用了以下新方法:

1、“我的园博我的家”:市政府以红头形式下发相关工作要求,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城管委,市教育、民政、房管、旅游局,团市委,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专班等市直和相关部门纳入到专班成员单位,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碰头会、专题座谈会、现场办公会。各区相应成立专班,组长均由区长一把手担任,常委副区长担任区专班副组长,具体抓落实。

2、创新型劳动竞赛:群众性劳动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一种劳动传统制度,此次是在传统劳动竞赛上的创新。园博园建设为湖北省级“建功立业示范劳动竞赛”,此前这一级别的竞赛只有“三峡工程”,外地类似竞赛是上海世博会。

3、垃圾填埋场好氧修复技术:是由清华大学为主导开发的一种先进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成熟可靠,得到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具有垃圾降解速度快、不产生二次污染、温室效应贡献率低、渗滤液处理成本低等四大优点。按照通行做法,垃圾无害化处理至少需10亿元,此次修复利用新技术处理成本约1.99亿元。

4、生态织补:在城市快速路三环线之上,以箱体结构形式,设置了两座生态型桥梁,桥体上深度覆土进行地形营造和植物栽植。

5、“大河对话”国际论坛:由本项目的一个子项目长江文明馆在2016年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文化局、武汉市外办、长江文明馆承办。旨在以世界大河流域为背景进行交流对话,持续汇聚流域最前沿的发展经验、生态保护方法、经济智慧、文化吸引力。2018年10月28日—30日,第二届大河对话召开,主题为:汇聚大河文明,探索可持续未来。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为社区和城市带来了积极影响:

1、四季花城居民王秋玉从维权者变成了园博园的志愿者、社区园长,常安里居民宗敢云由抑郁症患者变成了快乐传播者、城市文明志愿者。王秋玉们、宗敢云们以她们的亲身经历,讲述生态回归美好家园的故事。有次一个游客回旅社,不熟悉路线,王秋玉干脆当起了导游,带她去乘坐公交车,给她一路讲解武汉城市文化。王秋玉在园长日记里写道:“我们代表的是武汉人,是这个城市的主人翁,一言一行得体现大城市之风范。”

2、2017年10月央视网“习近平带领我们走过的这不平凡五年”系列报道生态篇中,武汉“垃圾场上建园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典型案例被重点提及。

3、获评国家住建部颁发“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湖北省唯一获奖项目。其后,复制这一经验的戴家湖公园获评“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亦为当年湖北唯一入选项目。

4、2015年12月,武汉凭借该项目获评联合国气候大会“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这是湖北省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

5、获得2015年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案例奖、2015年度低碳中国行之“低碳榜样”等。

 

经验


这一项目为城市化进程中解决“生态旧债”和各种沉疴积弊做出了探索性实践,尤其以“园林+社会人文” 生态修复手法弥合“污染鸿沟”,缓解因环境污染所造成城市内部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因之而来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城市开发中“让生态当总设计师”主张和“生态引领城市治理”;以众筹+共建模式撬动政府、社会各界、专家、民众等最大力量,共同来处理大规模环境挑战等做法,值得推而广之。

项目实施推广以后,诸多城市和机构团体前来交流取经。武汉生态修复模式,已陆续输送河北秦皇岛、衡水;河南郑州、湖北黄石等类似工程,以及各类生态项目建设。

 

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目标6. 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

  • 目标9. 建设有韧性的基础设施,促进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 目标10. 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 目标11. 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

  • 11.3 到2030年时,在所有国家加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化建设,并提高能力,以注重参与、统筹一体和可持续的方式规划和管理人类住区

  • 11.6 到2030年时,减少城市对环境造成的人均不利影响,包括特别关注空气质量以及城市废物和其他废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