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内在逻辑与挑战

2019-04-24 00:00:00

导语:本文主要根据第14期城市创新讲坛演讲嘉宾、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马向明现场演讲整理演讲主要围绕“一个必然”、“两个理由”、“三个挑战”展开,讲述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建设,解读粤港澳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机遇。


观点速览:

1. “大湾区通道贩卖”的时代落幕,“大湾区内容生产”的时代到来。所谓“内容生产”,便是创新。

2. 紧邻东南亚的粤港澳承担“将中国内容传向世界”的工作,要“走出去”,靠的便是内容输出,而唯有创新,才能有内容。

3. 现在,创新主要分成三个环节:高校科研的知识生产环节,平台经济下大大小小的创客联通环节,以及大公司的产品转化环节。承担任一环节,均是参与创新。

4. 商业渗透度高印证了广州“千年商都”的名号,但知识渗透少却是广州创新氛围弱的一大原因。

5. 广佛同城顺利推进建立在两城文化同源的基础上,而反观莞深,东莞多为本地人口,深圳多为外来人口,文化差异较大,融合速度则


一个必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必然方向

透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史,可以窥见“三变”——城市职能、时代格局以及传播途径的改变。这“三变”,条条道路指创新。

★变化一——城市职能的转化

八、九十年代,珠三角地区仍处于较为落后的乡镇经济阶段,但港澳服务业已相当发达,可谓地区发展的动力源。但2000年后,珠三角地区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广深两个中心城区得到发展,且港澳地区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创,服务业逐渐由港澳流向广深。

港澳与珠三角的传统分工模式受到挑战,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引擎,港澳势必要寻一条新出路。而这条出路,便是创新。 

★变化二——时代格局的更迭

航海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全球化历程,15、16世纪的西葡,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英国,谁掌握了制海权,谁便掌握了天下。航海时代沿海城市繁荣的本质是通过对通道的控制进行贩卖,而这也是粤港澳地区发展的原动力——广州自古以来便是中外通商口岸,港澳对标国际,因此,粤港澳地区曾一度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第一大通道。

但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剧变,信息化航空互联网取代海运,“大湾区通道贩卖”的时代落幕,“大湾区内容生产”的时代到来。所谓“内容生产”,便是创新。

★变化三——传播途径的改变

过去,“世界内容”先传到港澳,再经由珠三角传到中国大陆,反之亦然。如今,“世界内容”传入中国大陆的工作,更多由长三角地区完成,而紧邻东南亚的粤港澳承担“将中国内容传向世界”的工作,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重要支点要“走出去”,靠的便是内容输出,而唯有创新,才能有内容。

★小结:一方面,城市职能的转变决定了港澳要向创新寻出路,港澳又是大湾区的最大引擎,必然推动大湾区走向创新。另一方面,时代格局与传播途径的变迁让大湾区成为中国“走出去”的重要支撑,“走出去”要靠创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承担两个重要功能——“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以及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

两个理由: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存在的合理性

发展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必然方向。2014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创新城区报告指出,中心城区才是最佳创新地,故而提倡“创新回城区”。以此观点来看,建设“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创新定义的改变

过去,创新更多指“发现的过程”,从研发到市场全程包办。在此定义下,仅大城区有实力完成创新过程中的每一步,形成的是“全球生产网络”。现在,创新主要分成三个环节:高校科研的知识生产环节,平台经济下大大小小的创客联通环节,以及大公司的产品转化环节。承担任一环节,均是参与创新。从零到一的“过程式创新”被肢解,更多地区可以参与进来,形成的是“全球创新网络”。这便是科创走廊的内在逻辑。

大城区里更完善的制度提供了更高的创新浓度,但不是每个创新者都有支付能力进驻城区。科创走廊通过高可达性连结城区及外围地区,使支付能力不足的创新者也能享受城区的创新浓度。

★理由二——粤港澳地区互补性强

港澳地区科研实力雄厚,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高度发达。科创走廊密切了港澳与珠三角的联系,一来结合研发与制造,形成以创新驱动的制造业;二来进一步引进港澳创新要素,尤其是让深圳以外的其它城市也能享受到香港制度优势带来的良好创新环境。

★小结:全球创新网络日趋开放,粤港澳三地互补性极强,这二者是“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存在的内在逻辑。

三个挑战:“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的难题与机遇

“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建设仍面临着“要素”、“空间”、“要素与空间的匹配”三大挑战,而所谓挑战,亦是城市、企业以及千千万万创新者的机遇。

★挑战一——要素引进、落地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通关便利”、“知识产权保护”等众多要素,但这些要素的引进和落地并非畅通无阻。以“飞地经济”为例,要在珠三角发展香港飞地,首要难题便是香港年轻人缺乏对大陆的接触与理解,文化认同度不足

文化认同的问题同样存在于珠三角内部:广佛同城顺利推进建立在两城文化同源的基础上,而反观莞深,东莞多为本地人口,深圳多为外来人口,文化差异较大,融合速度则慢。

★挑战二——创新对活动空间有新需求

一、创新行业偏爱开放式的面对面空间,注重团队合作质量,因而更适合在大平层的办公空间办公,高楼、塔楼已不适应创新行业的需求。

二、工作与娱乐的界线日渐模糊。创新行业对咖啡厅、休息室等第三空间的需求高,因而办公场所也逐渐加入更多休闲元素。

三、创新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知识渗透性场所的建设。以广州为例,中轴线上除广州图书馆以外,其余可以自由进出的公共空间基本是商业场所。商业渗透度高印证了广州“千年商都”的名号,但知识渗透少却是广州创新氛围弱的一大原因。

苹果公司总部   平层大圆环

★挑战三——要素聚集与空间匹配的问题

目前,“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要素聚集由科技部门负责,空间供给由建设部门负责,交通等公共服务由相应的部门负责。各个环节不匹配,削弱科创走廊的可达性。在推动三者匹配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的是要素聚集和空间分配,然后再做配套服务的规划。

另一方面,城区外围配套设施的水准要与城区相匹配,为流动性人才提供可支付的优质生活环境,才能留得住科创人才。

★小结:“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面临着三大挑战,这也是城市和企业可以发挥创意大展身手的好时机。谁能率先解决问题,谁便抢占了创新发展的制高点,挑战背后便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