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纵览 | 协同治理,让城市更可持续
编者按
在全球超半数人口集聚城市的背景下,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乎人类共同未来的核心议题。面对极端天气冲击、资源供需矛盾、公共服务失衡与技术创新壁垒,越来越多城市正从 “单打独斗” 走向协同治理,寻求发展效率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动态平衡。
城市协同治理不仅关乎区域联动,更意味着以全局视角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生态。这一理念强调打破行政与领域边界,整合跨区域协作、跨主体联动、全球资源对接与公众参与,从而增强城市应对复杂挑战的韧性与合力。
本期《创新纵览》精选广州奖往届“协同治理”相关的优秀案例进行介绍。这些实践突破传统城市治理模式,将跨市合作、全球伙伴关系与社区赋能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本地发展困局,更激活了多元主体的价值与潜能,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可借鉴的方案。
中国咸宁
儿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
(第六届广州奖获奖项目)
在湖北省咸宁市,学校周边长期存在无红绿灯、人车混行、雨天泥泞等安全隐患。为改善未成年人的上下学环境,市政府提出“政+企+社区”联动方案,统筹七个市政部门、设计院、学校、社区及企业共同参与,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项目通过出台特许经营政策、调整用地性质,推动人车分流,设置步行巴士和分区等候点,把学校周边街道改造成安全优质的共享公共空间和“共建花园”。同时,学生们也被邀请参与环境改造实践,共同打造理想校园与安全通学道路。
实施后,步行上学比例由30%提升至95%,100名家长志愿者运营4条步行路线,交通事故由每年50余起降至1起。该创新模式已推广至20所学校,并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力,获联合国人居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推广与宣传。
塞内加尔圣路易斯
地方政府跨市红树林养护项目
(第五届广州奖获奖项目)
塞内加尔圣路易市位于西非最北端,有占地共1,000公顷的红树林带,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该红树林带正以每年9公顷的速度退化,濒临灭绝。为了修复红树林,该市议会提出了创新的环境治理方法——地方政府跨市红树林养护项目。
在地方当局、技术服务部门、地方私营企业、民间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组织等多方的合作参与下,人们开始积极加入到红树林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中。在此过程中,青少年和妇女也得到了项目资金的支持,获得就业机会与财富。该项目还建立了一个区域培训体系,共19所学校启动了一项环境教育项目,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经过9年的实施,该举措成功促进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性、统一性以及管理的规划性。据林业服务部门估算,超过50公顷的红树林得到了再生,其碳封存速率达到了每年350吨。
南非开普敦
“绿色开普”西开普工业共生计划
(第五届广州奖专家推荐项目)
西开普工业共生计划由西开普省经济发展和旅游部于2013年发起,现由开普敦市长办公室资助,并由非盈利机构“绿色开普”实施。作为“市长可持续发展系列项目”的一部分,它旨在推动零填埋战略,同时缓解失业与资源浪费问题。
该项目以企业为核心,联合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产业界组成指导委员会,构建起多方协作的治理框架。通过研究、现场考察和政策咨询,项目帮助企业识别资源交换机会,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并利用碳计算工具测算减排效果。为保证企业积极参与,项目建立了安全数据库,确保信息保密;同时重视中小企业和非正规社区的融入,推动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
目前,该计划已吸引逾千家企业加入,七成以上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新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竞争力。合作网络不仅覆盖开普敦,还扩展至全省和全国。该伙伴关系模式既增强了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和适应力,也为社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和产业绿色转型的典范。
意大利米兰
米兰粮食政策:促进城市粮食体系可持续性与包容性的创新架构
(第四届广州奖获奖项目)
自2015年启动以来,米兰粮食政策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公平且具韧性的城市粮食体系。政策依托多方合作:市政府提供制度支持,Cariplo基金会投入资金,独立研究中心EStà提供技术指导,并通过《谅解备忘录》和专项协议与专项协议联合大学、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推动粮食转型。
治理层面,米兰设立城市粮食理事会和监测框架,实现跨部门、跨社会主体的整合,同时衔接地方实践与国际网络。米兰还牵头制定《米兰城市粮食政策公约》,联合175个城市共同行动,并担任欧洲城市联盟粮食工作组主席城市。
截至项目获奖时,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学校食堂与本地农户直采,建立了19条农产品供应链;实施食品捐赠税收优惠,减少浪费并保障弱势群体粮食供应。当时已有约40项具体行动正在推进。通过多方伙伴协作与跨城网络,该项目不仅推动了米兰本地粮食治理创新,也为国际城市粮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
埃及卡柳比亚
基于社区的综合固体废物管理项目
(第三届广州奖获奖项目)
埃及每年产生超2,100万吨城市垃圾,且以2%的年增长率不断增加。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足够资源和能力,垃圾管理主要依赖于被称为“扎巴里人”的民间回收人员,他们在极端贫困和不健康的环境中作业,童工比例也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卡柳比亚省的科和索与坎卡两市共同发起“基于社区的综合固体废物管理项目”。项目旨在改善垃圾管理,同时提升约2万名民间回收人员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项目联合非政府组织与私营企业,将回收人员纳入正规体系,提供机动三轮车以便收集垃圾,并在社区设立垃圾中转站。项目还与学校合作,成立环保卫士小组,倡导环境保护;同时通过研讨会、工作坊及艺术活动,提升社区环保意识,展现青年与学生的创造力。
-
In Focus |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ustainable Cities
-
Sustainable Urban Behaviour: the missing piece for nature-positive transformation in cities
-
City Stories | How nature-first master planning has helped two cities create new green identities
-
City Stories | How nature-first master planning has helped two cities create new green ident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