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 | 中国咸宁:共同缔造儿童友好城市新篇章
编者按
2023年,中国咸宁“儿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项目获第六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并在第六届广州奖的网络投票活动中以207万票的成绩成为“网络人气城市”。项目秉承“一米高度看世界”的理念,通过“政+企+社区”合作模式对校园周边安全进行全面的治理改造,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周边改造的设计和落地,打造更安全、便捷的上下学路。
项目的成功不但改善了学校周边环境,还使学生、居民、开发商等利益相关方切实受益。其经验也被广泛学习和复制,应用于多个学校和地区,并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完善。本期《回响》将结合广州奖办公室在咸宁的实地调研,带领读者走过咸宁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之路。
案例回顾
2022年,咸宁在进行城市拥堵点整治过程中,工作组发现咸宁市第七小学周边设施环境整体差强人意,通往学校的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人车混行、下雨天满地泥泞。为了补齐当地校园周边的市政设施短板,消除不利于未成年人上下学的诸多痛点,咸宁市提出了一项有效且高效的“政+企+社区”联动的综合解决方案,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带动了地方层面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回忆起项目启动的具体缘由,项目设计方代表段小梅表示,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最初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筹建而成,其中有不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本身就承载了社会对儿童的关爱。对此,她介绍道:“我们以这个交通路口的改造为契机,将项目进行延伸成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改造,抓住未成年人上下学的诸多痛点,真正做到‘治本’。这也是对爱心的延续。”
(图:第七小学改造后特意保留下的功德碑记录着学校的起源:原名红泉小学,1998年由29家爱心单位和73 位爱心人士共筹修建,生源中留守儿童居多)
“儿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项目以“共同缔造”作为实施的核心理念。它由咸宁市政府主导,打破部门职责分工,由七个市政相关部门以及设计院、学校、社区、相关企业共同实施。通过出台特许经营、调整用地性质、人车分流、步行巴士、建立不同接送等候区等措施将学校附近的街道改造成安全和高品质的社区共享公共空间和“共建花园”。此外,项目还通过组织一系列共建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校园周边环境改造中来,让工程师们与孩子们紧密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设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校园和安全的上下学道路。“我们做这个事情,结合了‘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就是从一米高度看世界,看看孩子们的需求,我们再做方案、想办法。”咸宁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刘琼说。
(图:图中连廊处原本建有围墙,在取得开发商同意后拆除;左侧为开发商主动让出的空间,使学校周边道路实现人车分流)
自从学校周边环境改造项目实施以来,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郑女士是咸宁市第七小学附近的居民,她的儿子正就读于这所小学。她欣喜地说:“学校周边的道路经过全面整修,现在路面不仅干净平整,而且还划分了明确的行人和车辆通道,再也不会有车随意开进来。我现在也放心让孩子自己步行上下学了。”事实上,通过校园周边的视频监控数据分析,步行上学的学生比例从原先的30%大幅提升至95%,而私家车接送的车辆则由每小时120辆减少到每小时8辆。
(图:经过改造后校园周边安全性提升,不少学生自己步行上下学)
项目能够成功推进,地方政府的领导力不可或缺。对此,时任咸宁市副市长吴刚分享道:“总书记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础性工程,是解决和改善社会民生问题的主动回应,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们之前做了一些事情,但是老百姓不一定理解和认同。推动这个项目时,我作为政府长官不能只是简单发号施令,以此项目为契机,我们本着‘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和‘以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指导方针,在共同缔造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化零为整、协调行政部门,打破职能界限,鼓励市民、社区和孩子积极参与,问政于民,最大限度资源优化整合和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实践和推进方法也可以适用于街区和社区治理工作。”
案例进展
“儿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项目在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项目不仅提升了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还改善了社区的公共空间,极大地造福了学生与居民。与此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设计,项目有效增强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责任感。更值得关注的是,咸宁市的儿童友好建设并未局限于第七小学的改造,其成功经验已经在多个地区推广,并吸引了广泛的学习与借鉴。此外,咸宁市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将“儿童友好”理念逐步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可持续发展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更上一层楼。
项目落地后,学校周边环境的转变不仅改善了儿童的上学路,还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集休闲、社交和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这些变化不仅仅造福了学生,更提升了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
郑女士作为一名长期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改变带来的好处。她提到,自从学校周边区域优化之后,这里变得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上学路,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休闲场所。她说:“这个区域改造后,整体环境明显提升,不仅绿化增加,连廊也为行人遮阳挡雨,还增设了许多座椅。每天晚上或周末,不少居民会来到这里散步、聊天,这在以前是想象不到的。”
(图:居民在改造后的学校周边空间休息、活动)
这种社区化的转变不仅出现在咸宁七小的周边,也体现在其他多所学校的改造中,例如赤马港学校、实验幼儿园、第二实验小学和营里小学等地。家长们接送孩子时,不再担心没有遮蔽物,而在非上学时段,附近居民同样可以利用这些空间,进行聚会、锻炼等活动。这些改造不仅为家长提供了便利,也为整个社区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环境,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另一方面,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参与“顶层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自我表达与成长的平台。
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校园环境的变化,并参与到学校周边改造的顶层设计中,项目方专门组织了多场共建活动。这些活动组织孩子们用绘画、橡皮泥塑像等形式,表达自己理想中的校园环境,并从中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创意,应用在最终的设计中。此外,时任咸宁副市长也亲临活动现场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鼓舞和自信心。
咸宁七小负责学生工作的黄老师亲眼见证了学校周边改造的全过程,对此深有感触:“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点子被真正融入校园周边的改造时,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看着这些生动有趣的设施,孩子们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自信心的提升,更是在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想象。”
(图:孩子在共建活动中设计的彩虹门、云朵椅等创意在学校周边改造中变为现实)
在项目推广复制层面,项目也在咸宁乃至其他城市遍地开花。基于第七小学的成功经验,类似的升级改造也在郭林路小学、咸安碧桂园小学、第十四小学、永安中学、机关二幼、咸宁市第二实验小学、交通幼儿园等八所学校展开。2023年覆盖至主城区及赤壁、嘉鱼的共20所学校,受益的学生人数超过3万。此外,项目还延伸到了市内的6个县市区以及武汉、宜昌、黄冈和唐山等多个地市州。在这些区域,都逐渐形成了小汽车接送与学生步行人车分离的安全通行模式,步行上学的学生比例大幅上升,学校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交通事故数量也大大减少。
(图:湖北赤壁市建成多个儿童友好街区,图为赤壁市第二实验小学及实验幼儿园、赤壁实验小学车站路校区、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周边改造后的区域)
“儿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项目获广州奖后,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地方政府和组织前来学习借鉴。全省各地市州的住建领域领导纷纷前往第七小学实地考察,广州、上海、江西等地的领导也先后来到咸宁,或通过电子渠道向咸宁咨询项目经验。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记者也分批次来到咸宁,对项目进行深入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咸宁的知名度。
咸宁项目的成功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2023年11月,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项目主任张振山到咸宁进行参观调研;2024年,亚洲开发银行交通局的官员也前往咸宁考察。这些国际组织的关注,进一步肯定了咸宁项目在创新城市建设和儿童友好环境打造方面的成就。
“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不断推广落地的校园周边改造项目上,也推动了相关制度和城市管理工作流程的完善。2024年,咸宁市制定了《咸宁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旨在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城市)空间和发展环境等多个维度实现儿童友好。当地政府还将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进行了整合和明确,制定了任务清单,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学校的规划设计和改造之中。今年9月,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湖北省街区更新-携手童行(校园周边环境更新改造)指引》,并在全省推广,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更完善的参考。
通过“儿童友好”的理念,咸宁不仅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安全、充满关怀的成长环境,也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更多温暖与活力。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所校园里,正在悄然绘制出一幅属于未来的蓝图:一个更加宜居、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咸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更在于其对全社会共同福祉的坚定追求,这种探索和实践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宝贵经验,照亮更多城市的前行之路。
-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 Digital Twin: Qingdao’s AI Governance Powered by 3D Real Scene
- In Focus|Explor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in Urban Sanitation Facilities
- City Stories | S?o José dos Pinhais, Brazil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Surveillance and Definition of Priority Areas and Ac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 Fever in Brazil
- Echo of Cities | Xianning, China: Co-creating a new chapter in a child-friendly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