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创新力 | 将红树林变为“金树林”,海南开展蓝碳试点研究
5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受邀赴海南参加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采访活动,了解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联合科研院所开展“蓝碳试点”研究,真正把红树林变为“金树林”。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以红树林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质量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优势闻名世界,对推动蓝碳经济发展和助力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以来,东寨港通过立法保护、环境整治、退塘还林、生态修复等多种方式,累计恢复种植红树林4655亩。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规划与发展科林业工程师冯尔辉向记者介绍,在没有计算动物固碳、水体固碳、深层土壤固碳的情况下,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固碳总量为39.5万吨,单位面积固碳量为每公顷250.6吨。
“固碳先锋”红树林能转化成流动的经济效益。今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正式重启。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包括红树林营造等四类CCER项目方法学。
冯尔辉介绍,东寨港红树林固碳包括生物固碳、土壤固碳两部分,生物固碳中的植物固碳根据生物量进行计算,红树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为4.06万吨、总地下生物量为1.99万吨,凋落物总生物量为1.72万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植物固碳总量为12.59万吨;按照1米平均值计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土壤固碳总量为26.9万吨。
蓝碳是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树林是蓝碳的重要组成。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修复有利于蓝碳的生态固碳。东寨港红树林固碳包括生物固碳和土壤固碳。植物固碳约12.59万吨,土壤固碳约26.9万吨,总固碳量约为39.5万吨。单位面积固碳量为250.6吨/公顷,为实现碳汇贡献巨大力量。
此前,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介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都要求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并对海洋碳汇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提升海洋等碳汇统计监测能力等。
张志锋介绍,去年10月,生态环境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针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的编制,生态环境部通过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等方式,全面征集方法学的建议,并有序开展方法学的评估遴选工作。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部按照社会期待高、减排机理清晰、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等原则,制定发布了首批4项方法学,其中就有红树林营造方法学。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标志着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据介绍,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红树林面积1771.08公顷,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20科36种,占全国的97%,其中水椰、尖叶卤蕨、海南海桑等为珍贵树种,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为海南特有,红榄李、水椰等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在发掘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修复红树林湿地。通过立法保护、环境整治、退塘还林、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作逐步开展,将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恢复种植红树林4655亩;成功修复红树林1831亩培育正红树等各类红树林苗木29.8万多株。
- In Focus|Explor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in Urban Sanitation Facilities
- City Stories | S?o José dos Pinhais, Brazil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Surveillance and Definition of Priority Areas and Ac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 Fever in Brazil
- Echo of Cities | Xianning, China: Co-creating a new chapter in a child-friendly city
- Empowering a Low-Carbon Future through Urban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