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执行主任游建华:城市是推进“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的前线行动者
11月8日,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暨世界大都市协会第十三届世界大会及第五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简称“广州奖”)在广州以线上线下融合形式拉开帷幕,来自80个国家126个城市的超800名中外嘉宾,围绕公共卫生、科技与新基建、减贫、气候变化、城市更新等主题进行探讨。
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开始重新思考城市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城市发展模式亟待改变。全球城市创新的趋势是什么?未来应如何更好地推动城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日前,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顾问、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执行主任游建华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在他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合作是找寻解决方案的关键,广州奖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全球城市和地区能够互相学习彼此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广州也将受益于广州奖的举办,一方面汇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智慧,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创新的经验举措,另一方面积极担当起世界了解中国城市治理发展和革新的重要窗口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
城市治理创新关键在于共同参与
《南方财经》:自2012年创设以来,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已经发展到了第五届,您如何评价它如今扮演的角色?世界对它的需要和要求是否有所增加?
游建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广州奖都被视为一个知识共享平台,这个平台让城市和地区能够互相学习彼此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预定实现日期越来越近,我们更加需要“有效之策及行动方法”。我们在过去四届中意识到,广州奖不仅仅是一个奖项,其背后代表的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理念,其提供的重要经验可以令其他城市和地区受益,而这些经验并不仅限于获奖的案例。
《南方财经》:城市创新是一个永恒话题,但关键是朝什么方向创新、如何创新?广州奖近10年汇集了超过1000个全球城市创新案例,其中的哪些创新趋势值得思考?
游建华:今年8月,我们通过对前四届广州奖近1000个参评案例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完成并发布了《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希望总结提炼城市创新先进经验,为全球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城市创新需要关注的是人的需求,创新往往被视为由技术驱动,然而我们可以从研究报告中看出,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无论问题大小,而科技只是辅助手段。城市和地区能够久经考验、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于治理,即城市如何与其中的人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所有、共同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南方财经》:广州积极发起并推动广州奖发展,这对广州的城市治理创新能起到什么作用?
游建华:毫无疑问,创设广州奖是广州在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创新领域对全世界大都市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同时,广州也将持续受益于举办广州奖及其知识共享平台。这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如何组织创新的、世界一流的论坛、研讨会和领导力峰会。广州奖两年举办一届,将全球的城市和地区聚集在一起,分享各自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广州提供独特的机会,直接聆听和学习其他城市如何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新政策、新商业模式和新形式的伙伴关系。此外,借助这些机会,广州还可以全面总结展示它的可持续发展经验,比如向全世界分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包括大数据的应用、分级分类防控等。
城市是“碳中和”“碳达峰”前线行动者
《南方财经》:从全球来看,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城市创新的哪些领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游建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平等成了世界各城市出现的最大问题。我们目睹了疫情影响下各种不平等现象,鲜有例外。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们在规划、设计和管理城市的根本性弱点。这些弱点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比如我们看到,在许多大型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因无法在步行范围内获得基本服务和新鲜食物而饱受痛苦。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使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由于缺少配套的绿化空间,社区的人们缺少能呼吸新鲜空气和锻炼身体的场所,以及过度拥挤的住房条件,特别是老年人和穷人的住房条件过差,会导致更高的病毒感染率和死亡率,这也为人们居家办公和学习造成了困扰,而数字鸿沟往往会加剧这种问题。
疫情影响下,我们也看到,许多城市和政府机构在外联和沟通方面准备并不充分,公布的信息经常令人困惑和自相矛盾。更好地重建城市,就需要对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和运营方式进行深刻变革,这些变革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密切对应,即公平和社会包容、性别平等、参与式城市治理以及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同时以人为本,确保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市和地区都能享受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成果。
《南方财经》:当前中国正加快转型发展,包括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在您看来,这对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
游建华:城市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的前线行动者。共同富裕不仅仅意味着收入公平或财富分配,也意味着人们能平等地获得住房、基本服务、优质教育和医疗保障。举例来说,缩短居民上班和上学的通勤距离,或许是城市能为实现“碳中和”所做的最大贡献之一。目前来看,不必要的路程和通勤会给低收入家庭造成沉重的成本和时间负担,未来,城市可以通过提供负担得起的、无障碍的住房和基本服务,使人们靠近工作场所和学校,以避免不必要的路程和通勤,这也将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总而言之,一个公平的“碳中和”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多数城市居民是否步行或骑行上班、上学、购物和游玩。
都市圈建设将助力可持续发展
《南方财经》:中国提出要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聚焦到城市来看,治理现代化应该如何体现?
游建华:正如之前提到的,城市治理是多方共同拥有和共同创造的。群众、社区、企业和儿童需要参与到能够影响他们生活和生计的城市决策中去。第五届广州奖入围城市中,维也纳的儿童和青年计划就是一个案例,在这个项目中,城市规划者让学龄儿童参与设计城市的未来。
《南方财经》:目前,中国已经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全国有18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城市大型化趋势很明显。在您看来,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应如何平衡?
游建华:大城市能吸引人口、人才、商机和投资,但他们也必须关注生活质量,即干净的水、洁净的空气、可及的绿地和顺畅的交通。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将城市设想为多个社区集合,在这些社区中,人们的大部分日常活动地点都能通过步行或骑行到达。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城市里,每个孩子都可以安全步行或骑车上学,人们越来越喜欢绿色出行。
《南方财经》:近年,中国致力于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希望在更大尺度上统筹好城市的建设发展,您如何评价?对这一模式下的中小城市有何建议?
游建华:都市圈的探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未来,城市之间必须学会如何合作,而不仅仅是互相竞争。虽然竞争有其好处,但相邻城市间的竞争可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造成城镇被遗弃、住房空置以及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中小城市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它们有助于实现我们所谓的城乡连续体,即城乡和谐共处,并有助于实现循环经济。
(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编辑:李振)
- In Focus|Explor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in Urban Sanitation Facilities
- City Stories | S?o José dos Pinhais, Brazil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Surveillance and Definition of Priority Areas and Ac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 Fever in Brazil
- Echo of Cities | Xianning, China: Co-creating a new chapter in a child-friendly city
- Empowering a Low-Carbon Future through Urban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