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市长接受英国 《今日城市》杂志采访

2015-07-02 15:24:48

近期,英国《今日城市》杂志主编理查德•福斯特对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进行了专访,围绕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的规划发展、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的举办及创新案例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垃圾废物管理、公共交通建设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展开对话。 


1.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设立于2013年,请问研究会是如何规划发展的?有哪些合作伙伴?在支持帮助全球城市发展方面,该研究会的致力目标是什么? 

答: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是在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简称“广州奖”)框架下设立的,旨在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广州奖”参评案例,探索城市创新发展模式,以城市创新实践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广州奖”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总结。目前,研究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正积极物色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已与一些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着力于汇聚全球智慧,把研究会打造成为全球范围内城市创新领域的专业智库和交流平台。  

2.第二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已于2014年11月份成功举办。请问首届“广州奖”的获奖城市从哪些方面有所获益?广州市对获奖城市做出哪些后续的跟进计划? 

答:首届“广州奖”由土耳其科喀艾里、马拉维利隆圭、韩国首尔、加拿大温哥华、奥地利维也纳等5城市获得。通过首届“广州奖”评选等系列活动,获奖的5个城市及所有参与的城市都获益匪浅。一是提升了获奖城市美誉度。作为全球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首届“广州奖”吸引了来自全球六大洲153个城市的顶尖创新案例,5个城市脱颖而出说明了这些城市在全球城市创新领域的突出成就。二是深化了城市间的交流合作。首届“广州奖”期间,我们通过举行经贸交流会、开展互动友好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了城市间的交流和经贸活动。三是增强了城市创新和治理能力。通过相互间的智慧交流、思想碰撞,深化了对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加深了对前瞻战略规划、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体会。今年,广州将继续组织开展对第二届“广州奖”优秀参评案例的实地考察,归纳总结并吸收好的经验与做法,同时形成系列调研报告,并通过国际组织、合作伙伴、国际会议等渠道积极与全球城市分享。 

3.作为广州市市长,您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改善垃圾处理推进绿色环保,并争取2017年后可不再采用垃圾填埋的废物处理方式。为实现此目标,广州目前已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答:广州是一座拥有16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目前,全市日产约1.8万吨的生活垃圾,仅有一座垃圾焚烧厂,超过91%的生活垃圾要靠填埋处理。2012年广州开展垃圾分类之前,每年生活垃圾增长速度为5%,如果不减量控制,用不了多久广州垃圾填埋场将完全饱和,面临“垃圾围城”的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大力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2012年7月,我们召开全市动员大会,以全民参与破解“垃圾围城”为目标,按照“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的要求,在全市开展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和低附加值回收物回收工作,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将可回收再利用的部分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进入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的数量,延缓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从而减轻垃圾不断增长对城市的压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广州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33%以上,每天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实现源头减量约0.6万吨。当然,33%的回收率还是相对较低的,按照国际先进城市的经验,我们的目标是50%。另一方面,加大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焚烧、填埋和生化处理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垃圾处理三种方式。根据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焚烧处理是目前国际上科学、先进的垃圾终端处理方式。这几年,我们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热力发电技术,在全市规划建设6座以生活垃圾作为焚烧物的资源热力电厂。目前各资源热力电厂均按计划推进建设,全部建成后预计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1.2万吨/日的规模,实现绝大部分垃圾焚烧处理。此外,我们还加大垃圾生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力争未来几年全市实现生活垃圾生化处理能力不低于3000吨/日。通过这些措施,广州将全面实现对生活垃圾的绿色处理,从根本上走出垃圾围城的困境。 

4.居民行为的改善对绿色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废物处理方面。关于组织市民参观垃圾填埋场等方面举措,对于广州市民进行垃圾处理时是否起到什么影响作用?您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2014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市组织了为期20多天的创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万人行”活动,共组织各阶层人士1万多人次赴我市火烧岗垃圾填埋场、李坑复绿工程和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参观,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媒体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万人行”活动结束之后,我们把每周星期六固定作为李坑二厂公众参观日时间,将参观活动延续下来并长期坚持下去。据不完全统计,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环境教育基地已经接待了3万多人次的参观群众,较好地宣传和普及了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增进了广大市民对垃圾焚烧和填埋优劣的认识,有效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除此之外,过去两年,我市还组织开展了“三个一百万、一个都不少”活动,即“垃圾分类我先行,百万妇女进家庭”、“垃圾分类我做起,百万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示范,百万志愿服务您”、“公务人员齐上阵,做到一个都不少”,发动百万家庭妇女、百万学生、百万志愿者以及全市公务人员开展垃圾分类;坚持在每月第四周的星期六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活动;充分利用全民清洁志愿服务行动月、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科普日等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形成了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积极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共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5.交通管理是本届政府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广州的车辆限牌政策在减少汽车使用和缓解交通堵塞方面取得怎样的成效?您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近年来,广州的中小客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市交通容量已明显超负荷。为逐步缓解交通压力,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和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的建设发展,广州采取了对中小客车实行总量调控,实施限牌的措施。自2012年7月1日实行总量调控以来,全市中小客车月均增长量由约2万辆降至约7千辆,每月减少增长量约1.3万辆;测算至2014年底,调控政策实施30个月累计减少中小客车增长量约39万辆,有效减缓了全市中小客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 

在实施总量调控过程中,我市同步大力发展地铁、城际轨道交通、大容量公交汽车等公共交通,加强“四环十八射”高快速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交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全市道路运行状态一直保持平稳并未出现明显恶化。2014年前11个月,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工作日平均车速为31.57km/h,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4.4%,其中早、晚通勤高峰期平均车速分别为31.39km/h、26.90 km/h,与2013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3.2%和4.1%。对比国内其他超大城市,我市道路整体运行状态仍基本处于可接受水平。  

6. 在改善公共交通方面,广州市政府推行了什么具体计划措施?与减少私家车使用的做法相比较,哪个更显得重要?比起修建一个更具规模的BRT公共交通,扩建地铁的做法是否获得民众的更大呼声?

答:广州于2013年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未来五年,广州将坚持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为战略导向,构建轨道交通(含新型有轨电车)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巴士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全面打造多模式、多层次、换乘便捷的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我们的具体措施统称为“861行动计划”:即紧紧围绕“立体公交、集约公交、畅通公交、智能公交、低碳公交、优质公交、文明公交、平安公交”等“8大公交工程”,推进落实30项具体工作;全面落实“组织保障、规划保障、财税保障、用地保障、交通管理保障、宣传和监督保障”等“6项保障措施”;实现至2017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含出租车)占机动化出行比例70%的“1个总体目标”,建成国内领先的“公交都市”体系。

减少私家车使用和发展公共交通都很重要,都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州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来减少私家车使用,比如对中小客车总量进行调控,实施停车场差异化收费等,现在广州市每年新增私家车不超过10万辆,年均增长率不超过6%,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加剧,同时也为发展公共交通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BRT和地铁都是公共交通的重要方式,我们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市民意见、客流需求、道路条件等因素,经过科学评估来决定在什么时候以及在哪里建BRT或地铁。在地铁建设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至2017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500公里。广州市民对此目标非常支持和拥护,都期盼地铁网络能尽快完善起来,使出行更便捷。 

7. 为实现非机动交通的工作目标,尤其是在自行车租赁发展方面,广州市当前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办法?

答:自行车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个体交通出行方式,是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对方便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公交接驳和短途出行,优化城市交通资源合理配置,倡导绿色出行,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几年,我市积极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试点建设。目前,主要有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全资国有企业)以及3家民营企业开展自行车租赁经营活动,经营范围主要在BRT沿线、地铁沿线及大学城、生物岛区域内。全市共约250个服务点,约16000辆自行车,其中,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日均使用量高达2.6万人次,开通公共自行车服务卡约7.1万人次,服务超过约2700万人次,累计为BRT沿线减少达3443吨二氧化碳排放。

近期,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公共自行车系统成功经验,我市计划由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按照“智能化、低收费、全覆盖”的发展思路,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设施、统一平台、统一管理”,配合城市慢行系统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的建设,实现公共自行车与地铁、BRT快速公交、普通公交系统的换乘服务。未来,将建设与慢行交通系统配套服务的公共自行车网络,并将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建设成为健康和谐、智能互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多种便利服务和增值服务,努力将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成具有广州特色、领先国内其它城市的“广州模式”。

8.广州已建成世界一流的快速公交系统(BRT),也因此获得不少嘉奖。许多国内外城市纷纷来穗考察此交通系统,以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在城市管理方面,广州是否从哪些城市建设经验中获得有益启发?大概有哪些城市?学习经验中具体涉及哪些领域?请举些例子。 

答:广州BRT项目日均客流量85万人次,其高效、低碳、环保特征赢得了包括“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灯塔项目奖”在内的多项国际荣誉,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运力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BRT系统。广州BRT的成功,充分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如:学习了布里斯班、厦门的高标准专用路式,波哥大、北京的相对封闭式和首尔、圣保罗的相对灵活式。在这三种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特点及综合交通实际情况,突破了国内外BRT系统的常用模式,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了“快速通道+灵活线路”系统模式。目前这已被业内人士称为快速公交系统的“广州模式”。 

长期以来,广州自觉在全球先进城市中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建设,范围涉及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与管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低碳发展、社区治理、国际合作、旧城改造等领域。例如:从马拉维利隆圭的城市导师计划项目,学习高效行政体制及管理经验。借鉴台湾经验,开展了“生活垃圾直收直运”、“生活垃圾按袋计量”、“厨余垃圾专袋投放”、“餐饮垃圾统收统运”四种模式试点。又如,借鉴香港、澳门模式,出台了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征询委员会制度,在旧城改造、垃圾处理等众多项目中,引入公众参与。其中,“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在地区综合改造中发挥政府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誉为旧城片区改造的“同德围模式”。  

9.中国海关在2014年年初选取了 7 个城市作为跨境电子商贸的试点,广州是其中之一。中国海洋运输公司 (Cosco) 已和阿里巴巴公司签署协议,共同促进跨境电子商贸发展。通过试点举措,广州希望从中获得什么成效?

答:“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由中国海关总署负责组织进行,目的是解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快速通关、规范结汇及退税等问题,支持电子口岸建设机构完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系统;建立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在线通关、结汇、退税申报等应用系统;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制度,提高通关管理和服务水平。 

广州希望通过试点获得以下几个方面成效:一是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借助电子商务“全天候、全方位、零距离”的优势,在改变传统外贸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中先行一步,为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创造更加有利条件。二是更好地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通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将广州的产品直接提供给境外消费者,同时将国外质优价廉的产品直接进口到广大市民手中,满足境内外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利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信息化平台的专业服务,提升外贸企业竞争力。四是借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特点,进一步促进进出口市场有效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10.目前,许多城市通过对市民开放数据服务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日常投诉和信息咨询的问题,从交通信息、公交调度到市政府征税等方面。请问,在广州各项创新举措中,市民的参与度有多大? 

答:近年来,广州在制定各项创新举措中,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原则,开辟多种渠道保持与市民的良性互动,充分保障市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市民的参与度不断增高。 

一是出台政策法规保障市民的参与度。近年来,广州通过出台《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和《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制度》等政策法规,规定了重大决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公众参与制度,广大市民通过参与起草座谈会、网络公开征求意见、听证会、政协委员提案、人大代表议案以及媒体参与报道的民生论坛等渠道广泛参与各项创新举措的制订。2012年1月担任市长至今,主持市政府制定了47个政府规章和103个政府规范性文件,都经过相关规定引入公众参与、广泛吸纳民智。开展海选“十项民生实事”活动,出台了《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办理工作程序规范(试行)》,明确规定每年要向社会公众征集急需解决的十件民生实事,从而充分确保了市民的参与权。 

二是构建各类平台方便市民参与互动。在大洋网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了统一的“广州市网络问政平台”,在政府各部门网站都设有“民意征集”栏目,各部门代政府起草的重大决策事项文稿,都要按规定上网征集民意,充分保障公众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表达意见、协调分歧、协商妥协的过程中影响政府决策。如,在制定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程、小区物业管理、公园管理、医疗保险管理、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我们平均每项收到1000条市民意见建议,制定小学生课后托管措施时,甚至收到回复的近5000条意见建议。对这些意见建议,我们都会集中吸纳和反馈。 

三是坚持信息公开,保障市民知情权。第一,坚持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按照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完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通过网上申请、现场申请、传真申请等多种方式向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有效保障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获取相关政府信息的权利。第二,坚持新闻发布制度。设置“市政府领导新闻发布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即时新闻发布会”。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轮流担任新闻发布人,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有关事项,也即时向社会发布,并增设了新闻发布会网友互动环节,从而保障了市民群众对政府决策情况的知情权。  

11.《今日城市》杂志将在本期对城市恢复力进行特别关注。世界银行已把广州列入为世界十大水灾高发城市之一,请问广州目前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强城市恢复力? 

答:我们关注到把广州列为世界十大水灾高发城市之一的相关报道,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召开了广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提升”研讨会,对我市防洪减灾能力进行论证,专家认为外刊报道有关广州防洪相关描述有失偏颇,主要是所载论文推算模型采用的基本参数不符合实际。一是采用的广州防洪标准是2005年的,没有考虑广州城市防洪标准和防洪能力的进步。二是对2050年广州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数据采用了极端悲观值。三是采用的推算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总的来看,广州市是一个防洪安全程度较高的超大城市。当然,相关论文也提醒我们要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和推进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广州地处华南地区,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台风、暴雨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对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强城市恢复力,减轻气候变化对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是对广州这样一个超大城市的重大考验。一直以来,广州坚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借鉴世界各国公共危机管理先进经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类突发事件,有效减轻了气候变化对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目前,广州珠江堤防是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建设的,外海堤防是根据实际按50年至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设防的;全市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内涌堤防长度约为1226.276 公里,其余内涌堤防防洪标准正在通过达标加固逐步提高。近年来,我们还完成了城市核心区内多个逢雨必浸的内涝点改造,城区内涝得到一定缓解。此外,北江大堤是广州北面最重要的防洪屏障,与飞来峡枢纽、琶江滞洪区联合调度,并通过芦苞涌、西南涌分洪,可使广州抵御北江300年一遇的洪水。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强城市恢复力上,广州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构建统一领导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成立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对重大危机实施统一监控、处理和信息发布,实现了全市应急管理统一指挥和资源统一调配。二是打造快速反应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国土资源、水利、环保、海洋渔业、地震、气象等单位监测系统日趋完善,预测预警机制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三是加快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建立了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实行应急救援队伍24小时值班报备制度。四是提高防范气候变化灾害科技信息水平。通过加密监测水雨情网点、加快监测器材的更新换代、更新监测预警手段等措施,为防洪救灾信息化真正服务于公众提供重要的保障。五是增强市民危机意识,健全危机管理社会参与机制。在全市创建社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站,率先在国内建立起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实现了从村(居)、街(镇)、区到市的应急管理无缝对接。 

12.广州已于2014年11月和奥克兰、洛杉矶签署三方经济联盟协议,也以此作为广州与奥克兰建立友城关系25周年纪念活动。此外,广州和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市签署建立友城协议,这是第一个中印友城协议。请问您对签订以上协议有何期望成效?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是否其中一个关键部分?

答:三城经济联盟旨在推动三方经济、贸易来往和相关协同合作,从而增强各联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国际地位、城市形象和城市知名度。根据协议,三城政府不定期以轮值方式在一城召开三城联席会议,探讨和推动三城相关合作项目的同步推进。三城经济联盟合作主要领域包括商会战略合作、空港服务合作、影视制作发行合作、品牌推广合作、环保产业合作、医疗发展合作、旅游开发合作、教育科研合作等。我们期望通过开拓建立更广范围的合作领域,有效提升广州城市发展软实力,极大增强广州城市国际影响力,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中印双边合作愈趋紧密,在中印两国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背景下,广州与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结为友好城市,将有利于双方开展经贸合作与交流。我们期待以经济与文化合作为重点,加强对印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广州企业“走出去”,推动产业升级。两市结好后,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文化交流内容丰富。我们将继续推动双方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两座城市的合作伙伴关系。 

13.您担任UCLG联合主席已经两年多,对于接下来的任期,您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2013年10月,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的UCLG第四届世界大会上,我很荣幸当选UCLG联合主席。过去的一年,广州市积极履行UCLG会员城市和联合主席所在城市的责任和义务,为组织的发展,为各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城市的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4年6月,广州市牵头在UCLG框架下设立城市创新专业委员会。同年10月,在印度海德拉巴召开的世界大都市协会第十一届大会期间,广州市成功当选协会联合主席,并被任命为亚太地区联络办公室(总部)。在接下来的两年,广州将继续致力于全球城市发展事业,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国际城市务实合作:

一是借助UCLG创新委员会的平台,大力支持UCLG各项工作,开拓完善UCLG交流与合作平台。上一年,创新委员会已建立起覆盖全球300多个城市、地方政府、学术机构、专业协会、国际组织和媒体伙伴的交往网络,组织开展了首届“广州奖”15个入围城市的实地调研,完成首届“广州奖”12个优秀案例调研报告的撰写,强化了国际城市创新成果的学习和交流。今年,创新委员会将继续对第二届“广州奖”优秀案例开展实地调研和研讨,编辑出版研究成果。此外,还将在广州组织开展1至2场城市创新主题的国际研讨会议和全球城市创新领导力研讨班,期待大家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

二是利用UCLG及世界大都市协会联合主席影响力,充分发挥世界大都市协会亚太区联络办公室的优势,积极推动UCLG亚太区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亚太区城市之间、亚太区和其他各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UCLG亚太区的会员城市团结协作,紧密合作,为促进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广州作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600万的中国超大城市,理应在中国和亚太区的各项事业和活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未来,广州将继续积极促进亚太区城市参与国际事务,与UCLG密切合作,将“广州奖”的创新经验与UCLG亚太区的会员及合作网络相结合,共同推动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是作为城市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将继续促进扩大开放,深化国际交往,为国际城市和中国城市的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对外交往频繁,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如今,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积累了丰富的对外交流经验。广州分别在世界六大洲33个国家拥有36个国际友好城市,并与19个国家23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关系,UCLG在中国的会员城市增至21个。作为联合主席所在城市,我及我所领导的城市将积极配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秉承UCLG的宗旨,继续推进更多的中国城市与世界城市开展经济、技术、贸易和文化等领域往来,为建立全球化城市之间互动与协作机制,实现城市之间的共同繁荣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