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纵览】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建设低碳美好家园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空间的扩大也使得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土地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让城市获得充足的公共空间、绿化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命题。
本期“创新纵览”将为大家介绍五个案例,涉及城市土地重新规划、土地高效利用或缓解用地压力等问题。这些项目的最终成果不仅解决了城市合理用地的问题,还为减少碳排放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接下来,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纽约:日落公园太阳能项目
日落公园太阳能项目是纽约市第一个社区太阳能项目,由当地居民和企业利益合作机构共同拥有和运营。这个项目可以让租房者、房主和小型企业在房屋没有足够空间,或者并未在屋顶安装太阳能板的情况下,通过租用的方式使用太阳能,初始租赁期限为25年。项目参与者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所在的城市减少排放,还可以从城市其他地方的相关项目中获得太阳能贷款,从而节省电费。据估计,25年内太阳能发电量为1960万千瓦时,可减少约13056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
https://www.c40.org/case_studies/nyc-sunset-park-solar
美国 旧金山:交通需求管理项目
旧金山交通需求管理(TDM)计划适用范围是整个旧金山地区,该项目是利用管理停车位数量的相关措施,来鼓励当地居民选择更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通过增设现场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增加额外的自行车停车场、共享汽车停泊位,快递储存设施来减少泊位供应。这些便利设施减少了车辆拥堵,并降低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的交通风险,提高了旧金山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率。每一项措施基于现有的研究和数据,有效地减少交通拥堵、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车辆行驶里程(VMT)带来的空气污染。
https://www.c40.org/case_studies/san-francisco-tdm
中国 武汉:戴家湖生态重建项目
戴家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一个盛产鱼、虾和莲藕的天然湖泊。随着城市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戴家湖成为青山热电厂粉煤灰堆场,不仅湖被填平,还堆起了10米高的灰山。到90年代末,粉煤灰成为制砖原材料,戴家湖灰山被挖平,成为垃圾场。2013年底,市和区政府开始建设一系列生态公园,戴家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戴家湖公园有着全新的综合生态园面貌,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生存”的新型工业城市样板。它是武汉50年来从破坏原始生态到恢复原始生态的示范工程,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起到了示范作用。
https://www.c40.org/case_studies/daijiahu-park-wuha
孟加拉国 达卡:公共空间重新规划
达卡北部城市公司(DNCC)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升级、再生和绿化,开发了20个公园和操场场地,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区域。公园的总体规划是通过优先考虑了不同用户群体的意见来设计,以人行道、自行车道、室内设施为特色,包括建设了户外体育馆、儿童游乐区、妇女角落、图书馆、凉亭和园林等。
https://www.c40.org/case_studies/dhaka-park-regeneration
中国 大连:最新技术建设低碳公园
低碳公园的可持续设计贯穿了整个园区:公园道路由一层薄薄的水泥和沥青粗集料组成,使路面具有蜂窝结构,在雨天雨水可以向下渗透。路旁的路灯和流线架都装有太阳能光伏板,可以储存能量供夜间LED照明。此外,公园对面还有几十辆电动自行车免费供市民使用。园区内唯一的建筑是一间低碳体验馆,同时也配备了大量的低碳特色。它的屋顶种植着鲜花和植物,玻璃让自然光得以透入建筑内部。而公园的排水管用石块和铁网覆盖,让整体达到既美观又环保的效果。此外,雨水回收和垃圾处理系统还配备了最新的国际认可的低碳技术。
https://www.c40.org/case_studies/latest-green-technologies-come-together-at-dalian-s-low-carbon-park
- In Focus|Explor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in Urban Sanitation Facilities
- City Stories | S?o José dos Pinhais, Brazil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Surveillance and Definition of Priority Areas and Ac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 Fever in Brazil
- Echo of Cities | Xianning, China: Co-creating a new chapter in a child-friendly city
- Empowering a Low-Carbon Future through Urban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