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副市长蔡朝林在地方领导人对话会上的发言

2015-09-12 11:42:43

9月5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简称城地组织)亚太区理事会会议暨亚太地方政府的声音——人居三新城市发展议程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瓦卡托比市召开受广州市市长、城地组织联合主席陈建华委托,广州市副市长蔡朝林代表广州市在大会地方领导人对话会环节做主题发言,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和垃圾处理等城市治理方面向与会代表介绍分享广州实践成果,以下是蔡朝林副市长的发言内容:


人居三会议是城市和地方政府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盛事,也是提升城市和地方政府在全球治理作用的重要契机,我相信在座各位都与我一样心情激动,并对此热切期待。城市是创造梦想、实现梦想的地方。未来,将会有更多瑰丽灿烂的梦想在这里变为现实。可以说,城市的未来就是世界的未来,《新城市发展议程》的制定将是未来全球地方治理的重要指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继续推进,城市人口的日趋密集,如何应对城市日益迫切的可持续发展诉求,如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宜居生活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全球城市需要共同面对与深入探讨解决的问题。

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悠久的商贸业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千年商都之称。开放、多元和包容成为广州独特的城市性格,也使她成为在中国历史上东西方商业、文化、宗教的交汇之处。成为中国城市体系中世界性特点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公元526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远渡重洋,跋涉奔波,到中国传教,初次踏上的土地便是广州。人们为纪念这位西方佛国的高僧,便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


1757年至1842的近百年间,当时的中国只剩下广州一处口岸延续对外贸易来往。全国进出口货物汇集广州,来自欧美以及亚洲各国的商船云集广州,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

近年来,广州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势头,2014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万亿元,约合2618亿美元,增长8.6%2015年上半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5亿元,约合1299亿美元,同比增长8.1%,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稳居第三;人均GDP12.9万元,约合2.1万美元。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城市承载能力、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迎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我们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新期待,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各项污染防治举措,大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下面我想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和垃圾处理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广州的一些实践成果。

一、大气环境治理

大气污染的源头是有所区别的,我们首先需要对空气污染来源进行分析,以广州为例,主要污染源有7种,第一种是工业排放,比如工业锅炉、工业废气排放等;第二种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前两种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加起来超过一半;第三种是餐饮业的油烟排放,比重也不小,达到10%;第四种是马路扬尘;第五种是建筑工地的扬尘;第六种是江河、港口的废气排放;第七种是企业例如油站等挥发性物质的排放。2014年,广州市按照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工作方针,印发了《广州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4—2016年)》,实施10大防治行动、57项具体措施、8方面保障措施和3000多项具体任务,有针对性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在大气环境治理上取得重大突破。去年,全市各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107辆,超额完成3050辆的年度推广应用目标,位居全国三十多个试点城市前列。

2014年广州市气候公报》显示,2014年,广州全年观测的蓝天日数292天,年灰霾日数全市平均为36.8天,为2000年以来最少。《广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4》显示,201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82天,同比增加22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7.5%,同比增加6.3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7.5%。广州成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中PM2.5浓度最低的。

二、水环境治理

近年来,广州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河涌整治,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和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全市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安全优质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我们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源头治理,保护好饮用水源,通过严格执法,对水源区和流溪河流域保护范围内不合法或未达标的企业,依法采取处置措施;二是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三是同步推进截污和管网建设,提升建设标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全部截污。四是做好清淤工作,先截污、再清淤,规范清淤流程,做好配套衔接。五是调水、补水相结合,规划建设水闸、水泵、调水池等设施。

广州治水的效果如何?我想举一个例子。作为中国南方最大河系,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上世纪70年代,珠江河水还是清澈如镜,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珠江像我国许多大江大河一样,难逃被高速污染的命运。2002年底,广东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珠江整治责任书》,开始大规模投入综合整治珠江,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06年开始,广州市连续十年组织横渡珠江活动。作为广州市的一项全民健身的品牌活动,横渡珠江不仅是游泳爱好者的一次集体游渡挑战,也成为一项广州市各级领导和市民共同检验珠江水质的标准。


2015731日的第十次横渡珠江活动,共有2000名来自广州和周边城市的市民参加,我本人也有幸参与横渡,亲自见证了广州治水十年的成果。有一些市民朋友连续十年参加横渡珠江活动,明显感受到珠江水质在逐年改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广州,亲眼看着珠江水从清澈变得浑浊,再一点点变回清澈。重新回到母亲河中畅游,已经是对我们治水工作成效的最好的肯定。

三、交通环境改善

环境治理还有赖于公交系统的发展。目前广州市公交出行达1700万人次/天,其中包括巴士、地铁、出租车、水巴和正在试点的轻轨,广州还将恢复和完善慢行系统,即骑自行车和走路。通过发展慢行系统,鼓励人们租房买房时更多选择交通时间在慢行半小时以内的房子,以减少交通的压力。

一直以来,广州在推行公交出行方面不遗余力。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其中就包括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新增50公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车快速通行能力;优化调整及新增公交线路50条,投放1100台清洁能源公交车辆。近10年来,广州地铁从1条线增加到9条,里程由18.5公里增加到260公里,日均客运量为650万人次。按照计划,2017年在建的11条地铁将全部通车,通车里程可达520公里。届时广州的公交出行率将由现在的62%提高到70%,中间这8个百分点,正是普通都市公交都市的迈进。


广州已将公交都市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建、增、管、限的四字方针。第一位是,即是规划建设,大力投入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涵盖空港、海港、地铁、地面交通;增,即是增加公共交通服务,将大力发展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以公交车为主的地面交通,还将大力发展轻轨、水上交通、出租车等;管,即是加强管理,提高公交水平,改善乘车环境;限,即是需求调控,包括广州的汽车限行、汽车保有量调控等等。


目前,广州市已经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主干,公共汽车和电车为主体,新型有轨电车、水上巴士积极参与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在公交体系管理中,近年来在广州,乃至全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不可逃避的新现象,就是以Uber为代表的网络专车。网络专车作为传统出租车的补充,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将车辆、司机与需求者直接联系起来,解决了传统出租车运力投放不足导致供需严重失衡的难题,也改变了市民的出行习惯。同时,网络专车的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专车法律责任主体缺失,乘客权益难以保障;2.“专车转嫁经营风险,司机权益难以保障;3.“专车缺乏对车辆、司机的把关,安全无法保障;4. 随着私家车加盟数量的增多,道路面临的压力加大,也不利于我们倡导的绿色出行。


网络专车的出现,已经成为全球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的做法,我们也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围城是城市治理无法回避的难题,像广州这样一座城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所面临的挑战更大。从2012年开始,广州把破解垃圾围城的重点放在了垃圾分类上。


目前,广州全市一天的生活垃圾量达1.8万吨,其中90%主要靠填埋处理,随着填埋场趋于饱和,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不堪重负,垃圾围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治理硬骨头。垃圾填埋场因为土地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制约而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垃圾焚烧厂选址因邻避效应而进展缓慢,唯有推行垃圾分类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得政府和公众认可。我们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推行具有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广州自2012710日召开第一次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以来,连续4年召开全市部署动员大会。广州通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垃圾处理方法。如今广州市垃圾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取得垃圾分类这场硬仗的阶段性胜利。截至今年6月底,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社区达781个,生活垃圾分类合格社区达1247个,合格机团单位达270个,学校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达1374所;大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成功落地并有序推进建设,已建成项目运营管理不断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累计规范建设回收站点3100个,试点建设了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项目6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经过几年努力,广州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和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处理的路子,今年4月更是进入了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行列。


广州垃圾分类的阶段性胜利让人振奋,但远未画上休止符。广州市人大代表曾视察过垃圾分类情况,结果在不少地方发现明察的效果普遍不错,暗访的地方基本没分类。也就是说,现在的垃圾分类还没有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虽然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比较一致,但很多人还没有形成人人有责的公共意识。

破解垃圾围城的任务依然无比艰巨。但只要广州啃下垃圾围城硬骨头的决心不变,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的思路不变,并且坚定不移地推广下去,终有一天会完全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这是公众期待中的真正胜仗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持续污染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通过此次亚太地方政府的声音——人居三新城市发展议程会议的平台,汇聚各方智慧,探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实现亚太地区城市的共同繁荣和发展!